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及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牙买加协定》的签订,黄金宣告和美元脱钩。两年之后经过修改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则从法律层面宣告黄金不再作为货币价值标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再干预黄金市场,黄金可以买卖,黄金价格浮动,也即黄金实行彻底的非货币化。40余年过去了,黄金的货币属性并没有随着黄金商品属性的松绑而消失,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央行货币体系面临重塑,黄金的货币属性呈回归之势。
不同种族、不同教文化的人类族群几乎不约而同地选择黄金作为货币来储备财富,究其原因就是黄金具有同质性、易于分割、易保存、体积小而价值高等作为货币的天然条件,正如马克思的那句名言“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尽管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都已成为货币体系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但黄金能够成为货币的天然属性并没有消失,一旦当信用货币体系遭到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冲击时,黄金的货币属性也自然复苏。
在信用货币体系下,黄金虽然不再作为货币发行的依据,但央行并没有完全放弃黄金储备,美联储更是多年来一直维持8133.5吨的黄金储备,稳居全球第一。根据世界黄金协会的数据,截至2018年,全球央行的黄金总储备量约为3.4万吨,而2018年央行黄金储备就增长了651.5吨,创下了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终结以来的新高。在地缘风险和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性的条件下,更多央行选择黄金作为储备,这是近年来黄金货币属性回归的突出表现。
在国际支付体系中,黄金虽然不再是重要支付手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设立了特别提款权代替黄金用于会员之间和会员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间的某些支付,但从实际的使用情况来看,特别提款权的推进远远低于预期,目前黄金仍然是国际上可以接受的继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之后的第五大硬通货。也就是说黄金作为支付手段这一货币属性不但没有,反而有着很强的延续性。
此外,即使在民间,黄金作为财富贮藏手段这一货币属性也没有,近年来“西金东移”现象的背后其实也是黄金货币属性的体现,一般来说本国汇率制度刚性越强(购金易于换汇),本国文化传统中对黄金的信赖程度越高,一旦有了国际收支盈余(无论是贸易盈余,还是资本项目盈余)之后,该国就越有可能成为国际黄金的输入国,中国、印度作为“西金东移”的目的地,应该说都是如此,黄金通过民间的渠道发挥着它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从这点来看,“藏金于民”有着其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总之,从黄金的天然货币属性、央行的外汇储备、国际支付体系中支付硬通货及民间财富贮藏手段等诸多方面来观察,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的近50年,黄金的货币属性不仅没有,反而有逐步回归的趋势。脸上的痣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