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十大入围好书 《蜜蜂的寓言》与曼德维尔悖论

※发布时间:2018-6-19 1:33:57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1714年,曼德维尔的著作《蜜蜂的寓言:个人的,的利益》出版。1723年,米德尔塞克斯法庭判定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社会秩序”,为“社会公害”。

  与此同时,出现了与相悖的现象,“他的书几乎无人不读,且鲜有人能免受感染。……之声越盛,年轻人就越是读他。既然哈金森博士不《蜜蜂的寓言》连课都讲不下去,那么我们当可相信,他的学生亚当·斯密很快也会展卷捧读的。……它是每个年轻人书架上的必备书目。”(哈耶克《哈耶克文选》)

  悖论人们,人充满,为所驱动寻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奇特的是,私人却促成了社会的繁荣。由此提出的问题是,在追寻利益最大化时,人可否有。功利主义认为,建立在功利的基础上。

  《蜜蜂的寓言》是一部诗歌体裁的寓言作品。寓言描述了一个蜂巢,蜂巢因有法律和军队而闻名于世。生活在其中的群蜂拥有不同等级、不同职业,过着奢华安逸的生活。营造这种生活的力量,不是人的善良天性。事实上,曼德维尔认为,人根本没有善的天性,人生来充满的冲动,可以说恶劣成性。人是由各种的成分混合而成的生命体。

  蜂巢数量最多的是工蜂,他们有“数百万计”。(以下关于蜂巢的描述可参见肖聿译本《蜜蜂的寓言》寓言部分。行文内容是对寓言部分的概括。以下不再一一注释)其中工蜂指失去土地的产业工人。手工业劳动者也是蜂巢中数量最大的群体之一。他们也有“数百万计”。他们努力工作,以满足他人奢华无聊的生活。一些人从事神秘技艺:贸易、手艺、艺术、科学等有用的行业。一些人是从事不体面职业,他们是寄生虫、皮条客、戏子、小偷、造假币者、庸医、算命先生。这些行业均被称为骗子行业,因为这些行业里充满了谎言。

  不仅如此,在蜂巢里,所有的行业都塞满了骗子。律师为了给一项的理由,他们不惜翻遍所有的。医生把自己的财富、名声,看得比生命垂危者的性命或者他们的医术更重要。神职人员大多数既无常识,也无口才,暴躁。他们努力掩饰自己的、和骄傲,尽管如此,人们依然认为,他们就是这些不良嗜好的代名词……奇特的是,人的“各种的成分汇合在一起,却形成了一个健康的混合体,即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人及其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不是善,而是 (vice)。蜂巢着,却是一个天堂。群蜂喜爱和平,战争。他们受到外邦的尊重,他们挥霍财富,享受生活,享受与其他蜂巢的贸易差额。这一切都是蜂巢的福祉。灌注出他们的强盛,出自之手的德行,浸透着诡诈的。陶醉于的影响之中,德行与劣行为友。从此以后,越是者,对社会公益的贡献越大。

  在的蜂巢中,群蜂天生的首选。由挥霍所致。挥霍是贵族的。穷苦人亦追求奢侈。骄傲者何止成千上万。嫉妒与是工业的。日常饮食、家具和着装,着他们可爱的愚蠢和无常。奇怪,却是贸易发展的动力。法律像衣服一样,可以随时更换。此时的正当行为,或许半年以后就成为犯为。他们在寻找法律的瑕疵,并且对其进行修订时,依然是屡修屡错。这是再审慎也无法预见的错误。

  就是这样了机智精明,融入了时代。工业给生活带来了便利,是真正的快乐、轻松和舒适。生活达到这样的高度:今朝的穷人,比昔日的阔佬活得还滋润。以至于人们已经别无他求。

  当凡夫俗子知道,福祉何等有限时,的幸福便是一种虚幻。凡间的比诸神能够给予的更多,谁还会寻求的福祉。在每个病态的成功到来时,他们像因不可救药而被遗弃的人一样,、军人舰船。就在他们哭着喊着骗子时,他们知道自己也是骗子,只是希望他人是诚实的。

  有的骗子靠主人、国王和穷人得到了王侯般的财富,他们却敢理直气壮地大叫:这片土地必将因而。最不应该做的事情已经做尽,最损害利益的事情已经做完,这些无赖却地高叫,天哪,假如我们都是诚实的该多好!

  这种状况了诸神,诸神发誓袪除蜂巢的欺诈。他们的目的实现了。原来不尽人意的东西都被袪除了,人性变善了,蜂巢变干净了。人们维持最低生活标准,清心寡欲。于是,另外一种情况出现了,即蜂巢失去往日的繁荣。群蜂还需要再抱怨吗?人们都是好好先生,还有什么可以抱怨的?人们不是一直在抱怨和社会和个人的不吗?现在由于神力,人们享有了善与,回到人性的理想状态,住嘴吧,抱怨的蜂巢。

  在《寓言》的结束语,曼德维尔用讥讽的口吻群蜂:不必再抱怨什么了。蜂国既享有的,又享有世界上最多的福祉,脑子进水啦。你不可能既获得战争的荣誉,又不用去上战场流血,活得轻松自在。同时兼得熊掌与鱼,不过是他们脑子里一个愚蠢的乌托邦。事实上,每当我们获得各种利益时,必定有欺诈、奢侈、骄傲在其中。饥饿无疑是一种的灾难,但是,人难道没有饱食终日,消化不良的时候吗?难道不是干枯、丑陋、弯弯曲曲的葡萄藤,造就了酒业的辉煌吗?当你享受这种辉煌时,你可曾知道,茂盛的葡萄藤缠藤绕树,使其他窒息。那美妙的果实,并不是出自善,而是出自他的。

  从寓言到结束语,曼德维尔的蜂巢经历了从的繁荣到清教式的清贫状态。前者个人和社会缺乏,充满了,而社会却是繁荣的。后者,人人注重自身的修为,社会冷清,寂静,没有活力,人们按最低生活标准活着。

  曼德维尔所抱怨的蜂巢,提出了一个两难的问题:一边是、却又富足的生活,一边是的和尊贵的人生。蜂巢不能兼得二者。蜂巢展示的情景是:或者、、富足,或者却过着清贫的生活。非此即彼。

  曼德维尔的准则:“个人的,的利益”是18世纪启蒙时代最为人唾弃的准则,可谓声名狼藉,史无前例。

  寓言终结时,人和社会都变干净了。不过,变干净的人性是人的天性吗?善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吗?答案是否定的。曼德维尔认为,人性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美好,那样光彩照人,人带着自己的全部和引起的冲动来到世界上,他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利益化。

  离开艺术和教育来考察人性,就会看到,人之所以是社会动物,并不在于人追求合作、人有善良的天性、虔敬、友善以及其他恩宠;而在于最、最令人厌恶的品行,这些品行是他必备的能力,使人适合形成规模最大,并且按照标准是最幸福,最繁荣的社会。

  国内学界通常把诸如此类的称作“性恶论”。如果恶等于,性恶论的说法成立。然而中文“恶”的原始含义:恶劣、、犯罪的事,是一种价值判断。如果从这一场面看曼德维尔的思想,就不能把曼德维尔对于人性的描述称作性恶论,称作自然本性似乎更妥当些。

  事实上,“离开艺术和教育来考察人性”,是考察自然状态的人性,此时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自然人,人的本性是自然本性。自然本性只是一个事实,它没有善与恶。或许可以这样说,曼德维尔的意思是说,人并不是生来的动物,、艺术、美等罩在人头上的,不是人与生俱来的禀性,人的自然本性就是种种的冲动。人是动物也好,人是机器也罢,都与我们习惯上称道的那些德行没有什么关系。

  的冲动由人的身体造成。人体有坚硬的骨胳、强壮的肌肉、精致的神经系统、穿行在骨胳、肌肉之间的薄膜与导管,覆盖其上的皮肤。这些软组织、硬组织构成一部精美绝伦的机器,规则地运作。运作过程中产生的需求,便是人的自然本性的发源地。这些自然本性概括地说就是。曼德维尔之后,到了18世纪,人是机器的已经为欧洲普遍认同。这一,否定了人生来就是善的或恶的说法。人,作为机器,凭借而运作,这只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无善无恶。

  野生动物只关心自己的快乐,自然地顺着自己的嗜好走,不考虑自己的嗜好是否会给其他动物带来好处或者。因此,处于野生自然状态的生物,最适合群居,不需要什么理解力,需要满足的很少。动物在没有辖制的情况下,照样能够和睦相处。人却做不到这一点。

  这就是人性。曼德维尔表示,他想告诉人们,人是社会动物,人不仅生来就是自利(selfish),而且精明,无论人怎样受制于更高的力量,仅凭强力既无法让人驯服,也不能使人有所提升。

  人是的动物,或人性恶的看法,不是曼德维尔首创。仅就英国近代哲学而言,曼德维尔的者霍布斯也持这种观点。事实上,依托人的自然本性界定人性,是英格兰和苏格兰启蒙的基本立场。站在这种立场来看人,“人是动物”。在这里,动物一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意指人是自然生物。

  曼德维尔的者霍布斯认为,大自然是的艺术,人是大自然的模仿者。人的身体模仿自然的结构。

  由于生命只是肢体的一种运动,它的起源在于内部的某些主要部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说,一切像钟表一样用发条和齿轮运行的“自动机械结构”也具有人造的生命呢?是否可以说它们的“心脏”无非就是“发条”、“神经”只是一些“游丝”,而“关节”不过是一些齿轮,这些零件如创造者所意图的那样,使整体得到活动的呢?

  在社会存在之前,人的存在状态谓之自然状态。在自然状态,“每个人都有为害人的意愿” 这是由人的自然天赋所决定。

  这四种能力不外乎是身心能力,或者与物质的能力而已。既然是自然的天赋能力,那么这四种能力便是人人都具有的。不仅如此,“自然使人在身心两方面的能力都十分相等。”(《利维坦》)人可能会有体力强弱之差,但这种差异还到不了让强的一方享受比弱的一方更多的利益。因为弱的人有可能有更多的智谋。人毕竟有身心两个方面。霍布斯指出,一般情况下,人都有自负,都认为自己比他人强。这是因为“人们看自己的智慧时,是从近旁看的,而看他人的智慧时,则是从远处看的。但这倒是证明,人们在这一点上是不的,而不是不平等的。因为一般说来,任何东西分配平均时,最大的莫过于人人都满足于自己的一份。”(《利维坦》)由能力上的平等出发,人们就产生了希望平等的愿望。如果随便两个人都想获得同一个东西,但又不能同时拥有时,彼此就会成为仇敌。这种状况由人的天性所致。

  霍布斯在人类的天性中,发现了三种力量:竞争、猜疑、荣誉。它们是形成争斗的主要原因。竞争是为了求利,猜疑源于求安全,荣誉感使人为求荣誉而战。当每个人受这种三种力量中的任何一种力量时,“人们便处于所谓的战争状态之下。这种战争是每个人反对每个人的战争。”(《利维坦》)在《民》的献辞中,霍布斯把人性的这种状况概括为“两条最为确凿无疑的人性。”第一,人类的假设,“它使人人都极力要把公共财产。”人性的是由人的四种自然天赋所决定。第二,自然假设。每个人反对每个人的战争,导致的结果是:每个人都有可能死于。死于是一种至恶,是人要努力予以避免的。这就是所谓趋利避害。它遵从的是自然法。自然法的首要准则是:“当和平可得的时候就寻求和平;当和平不可得的时候,就在战争中寻求和平。……这是正确的指令。”(《民》)由此推出第一条自然:人无法维持他们对所有东西的,必须转让或放弃某些。个利转让的接收者就是国家。把国家和社会的起源,建立在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法之上。

  自然状态中的人,独自地生活在平等状态中,这是一种不断地恐惧死亡、战争和一般的不安全感状态。这种状态没有权、没有法律、亦没有财产。如果人有,立刻就会断定,这种状态与他们的最终目的:避免死亡是不相容的,于是他们希望远离自然状态。对于霍布斯来说,自然状态是对社会起源合乎逻辑的说明,也是一种不断出现的可能性,因为在任何历史时期,当社会缺乏公时,人们都想保持一种秩序。

  公是人避免自然状态的唯一力量。霍布斯探讨人的自然状态和自然法,旨在于阐释公的基础及其性来源。公的性不在于君权神授,而在于每个人对自己的让渡。来自个人,其目的亦在于个人,每个人。“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自然论的创见在于:否认‘利他主义’是自然的,关于人类本性的理论,关于每一个人反对每一个人的战争的自然状态理论,以及在本质上的软弱。”(Leo Strauss,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Hobbes)需要强调的是,自然状态没有,也没有。人在自然状态的是天性所致,并非的。是在社会中运行的,有了社会才有了善与恶的观念。的产生是契约关系的结果,即社会产生后形成的价值判断。在自然状态,人的行为无论用今天的观点看多么差劲,它只是自然天性的自然流露。如同机器运作一样。不是人性恶,而是说明一个事实。

  尽管霍布斯等人不否认人的自然状态和自然本性,但是,他们并不是在站在肯定的立场来阐释它们。而是承认自然状态可能的作用,他们努力想做的事情是通过一定的社会组织和国家体制,把人的自然本性性的一面加以,避免“每个人反对每个人的战争”状态。“无论他们之间有多少差异,这些理论所探讨的自然状态都出自同一个目的:即表明是正当的。”( Glen Newey, Hobbes and Leviathan)

  曼德维尔探讨问题的视角与霍布斯不同。他并不寻求人的天性的方式。甚至可以说,他认为,人的天性是以恶制恶,收效甚微。立法者及其智囊团为人殚精竭虑,想出了一个治理社会和人的方法,“他们想方设法使受制于他们的人相信,战胜自己的,比对每个人更有益;关注公益比只醉心于私人利益更值得称道。”这是一个有悖于人的自然天性的命题。按照曼德维尔的看法,人生来就不是利他的,人的天性是保存。这一天性决定了人的特质:无利不起早。现在你利他,这与人的天性相。那么如何人们对抗自己的天性,放弃利己,转而去利他?

  曼德维尔悖论给英国人留下一个可以无尽思索的话题。关于人性的、关于利益的最大化、关于德行的起源和可能性……他引发的思考,形成了英国主义(功利主义)传统。这个传统以肯定个人的功利为前提,在这一前提下解决问题。曼德维尔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个人功利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但他不认为其中有什么可言。当曼德维尔提出问题之后,从休谟开始,探讨功利与的关系,成为英国功利主义的重要方向。

  休谟对于社会公德的看法,既有曼德维尔影响的痕迹,又有功利主义的色彩。他认为,有用的东西总是受到人们的追捧。人们之所以称赞社会公德,就是因为它有用。这是一切学家认证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某人的最大肯定,莫过于此人对有用。有用是探讨起源的不二,只要我们“完全说明效用的影响,并将这种影响,从人类本性中最著名、最的原则推演出来”, 就能够说明的起源。(《原则研究》)

  人的不是天生的,人的天性是利己。是教育的产物,是家的发明,是他们的。家发明教育,是为了使人们驯顺,以期人性中天然的和,从而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从公用出发解释社会公德的起源,休谟的立场显然受到曼德维尔的影响。不过,在休谟那里,个人能够接受公德教育的原因,却不像曼德维尔那般。曼德维尔认为,产生于人的。而休谟则不同,他认为,人们能够接受公德教育,是因为公德具有人人可以享受的效用。“因为人人都同社会有着牢固的联系,都觉察到自己不可能独自,因此,他们才逐渐赞成所有那些促进社会秩序、他们平静拥有那样可贵的赐福的习惯或原则。”(《原则研究》)出于自爱和利己的目的,人们接受了社会公德的教育。“我们所有的德行情感,全都起源于这种性。”休谟从有用(功利)出发,解决了起源问题。与曼德维尔或者利益,或者的公式相比,休谟的立场乐观得多。与经济学家不同的是,休谟并不是在经济学问题上使用功利一词,而是在领域使用。建立在功利之上,休谟把曼德维尔的推进了一大步。“休谟把功利用于和哲学,而且休谟的功利被后来的功利主义者所采纳。”如边沁等人。

  亚当·斯密曾经狂热地阅读曼德维尔作品。在他的作品中,依稀能够看到曼德维尔的影响。熊彼特曾经提出,亚当·斯密在《情操论》中强调同情,而在《国富论》中强调利己,二者间存在着矛盾,这一矛盾被熊彼特称为“亚当·斯密问题”。但是,如果从曼德维尔出发,反观亚当·斯密,似乎“亚当·斯密问题”不成其为问题。经济学就是探讨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经济利益的,在经济学上寻求利益的最大化并无不妥。在这一点上,亚当·斯密与曼德维尔并没有本质的差别。曼德维尔个人与公共利益的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他近似嘲弄地告诉人们,要么而清贫,要么富足而,享受生活就不要抱怨。德行也是建立在的基础上。曼德维尔的立场是利益最大化和之间没有共存的基础。的利益指的经济利益。

  亚当·斯密与曼德维尔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和他所代表的古典主义者们所寻求的是,一方面在经济上寻求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另一方面,寻求使社会成为可能的途径。后一个问题,恰恰是《情操论》要解决的问题。在功利主义原理:如何使绝大多数人获得最大幸福的同时,使人同时过着的生活。亚当·斯密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依然诉诸人的自然本性。亚当·斯密找到了一个黄金中点。这个中点存在于人的自然本性之中,它就是同情。同情是人类一切可能发生的地方。

  亚当·斯密不认同曼德维尔人本质上就是的看法。他认为,“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或同情。”(亚当·斯密《情操论》)

  同情不是只有品行之人才具备,而是人人都有的禀性,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侧隐,人皆有之”。当我们对他人的痛苦、不幸的感同时,同情心被了。事实上,同情心是人类一切的基础,它表明,人的不是建立在丑恶的基础。人的禀性不是完全的恶和,有善的一面,正是善的这一面,是人能够在自利的同时也有利他和利他之举。

  边沁也探讨个人利益问题,也从立法的角度探讨。他强调个人利益。他这样界定功利主义原理:究竟是赞成还难任何一项行动、决策等,依什么标准呢?依据增大还是减少利益相关者的幸福倾向。简单地说,你的决策让我的幸福指数增大,我就支持,减少,我就反对。这一原则的前提是趋利避害。如果利益相关者是共同体(或者个人),那么支持者和反对者为共同体(或者个人)。边沁强调,不要奢谈共同体的利益,因为“不理解什么是个人利益,谈论共同体的利益便毫无意义。”(边沁《与立法原理》)

  维系人的幸福与痛苦的力量有四个方面:自然的、的、、教的。在边沁这里被当作既定的力量运作。

  从社会契约论到功利主义原则,追求个人利益逐渐成为天经地义的事情,不仅不受,而且成为受法律的行为。在主义传统形成过程中,曼德维尔虽然不如亚当·斯密、边沁等主义者那样声名显赫,但是他诱发的讨论,却是形成主义传统重要因素。在功利的基础上建立社会公德,无疑是由曼德维尔引发的问题而开始。

  【原载于《云南大学学报》(社学科学版) 第十二卷第四期 ,经作者许可转载,正文及注释有删略】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下设哲社、文史、和经管四个编辑室及威科项目组,主要承担文史哲及社会科学领域学术著作的编辑出版工作。出版物包括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华当代学术辑要》、“大师文集”等为代表的多种学术译介和学术原创著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由325棋牌 (www.325games.com)整理发布 推荐阅读325游戏 (www.325q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