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安平:厚重的历史积淀 浓郁的人文情怀(图说)

※发布时间:2020-5-7 13:57:19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保留下来的古迹铭刻着沧桑的印记,文献中记载的事件承载着辉煌的过往……在,有这么一个城镇,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伫立在时间的彼岸,用最冷静的目光看着变迁。它是者,也是诉说者。一年又一年春华秋实,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将时代更替和风云变幻镌刻进那厚厚的埋藏里,成了一个个沉甸甸的记忆。它就是——省安平县。

  安平自汉高祖时置县,已有2200多年历史,因“官民安居乐业且地势平坦”而得名。汉桓帝延熹元年(158年)博陵郡徙治安平,即今天的安平县。汉献帝建安年间,罢博陵郡,归于安平县。西晋武帝泰始元年,置博陵国,治所仍在安平。宋人欧阳忞著《舆地广记》中说“晋改博陵为博陆”。北魏复改为博陵郡,隶属于定州。当时的定州管领中山、常山、巨鹿、博陵、北平五郡。博陵郡辖饶阳、安平、深泽、安国四县,治所在安平。直至北周,少有变更,由此可见安平在历史上的地理和地位均是很重要的。

  听过、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博陵。因为,博陵有个崔州平。在《三国演义》非常精彩的一回刘玄德三顾茅庐中,有刘备偶遇博陵崔州平的情节,司马徽向刘皇叔举荐当时贤士时,也只提到了诸葛亮的四个贤达密友,那就是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和徐庶徐元直。因此,博陵之所以有名,就是因为有着一个历经千年不衰的名门望族——博陵崔氏。博陵崔氏家族自汉至宋,先后出了二十多位宰相,将军、侍郎以上官员上百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不可胜数。崔州平则只是这个家族灿烂星辰中的一颗。博陵崔氏的主要活动区域集中在安平一带,因此,史书上多称博陵崔氏的后人为“博陵安平人”,现在安平境内仍遗有崔氏家族的庞大墓群。

  史载,崔氏“自汉迄唐蜚声延誉,甚盛益兴,与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并为千年旧族……闻人达士先后相望也。”自汉至宋,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博陵及清河崔氏显宦不绝。南北朝时,崔氏(包括清河崔氏)为相者竟有10人,获得爵位者26人;累至盛唐,为相者竟不可思议的多达27人,朝野五品以上官员400余人,堪为一时之盛,其他家族无出其右。因此崔姓也被称为“宰相之姓”。当时民间流传有“崔家丑女不愁嫁,皇家公主嫁却愁”的说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北朝及盛唐的历史,有相当一部分是崔氏人写就的,成为一方郡望自在情理之中。

  崔氏家族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可以说人才辈出,史不绝书。东汉有文学家崔骃、书法家崔瑗、家崔寔,均是博陵安平人。博陵崔氏最显赫的时代在唐代,尤以崔玄暐最知名。因其曾参与“神龙”,周皇武则天退位,迎立中李显复位,恢复唐国号。唐长安初(701年),崔玄暐为天官侍郎,为官廉洁,后来得到狄仁杰提拔,先后任凤阁鸾台平章事、中书令,后被封为博陵郡王。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为恢复大唐国号,崔玄暐与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等大臣一起,乘武则天患病之机,掌控了羽林军,了武后的宠臣张易之、张昌兄弟,迎立太子李显由玄武门入宫,立为中。因为这一功劳,唐中封张柬之为汉阳王、崔玄暐为博陵王、桓彦范为扶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敬晖为平阳王,时称“五王”。五王当时很大,几乎把持了整个朝政。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时为名门望族的崔姓家族自然不乏作诗的杰出人才。博陵一支中最为出名的要数崔护,官至岭南节度使。他被千古传诵的一首诗是《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两句道尽了离愁别绪、淡淡相思,将依桃花而毓秀的少女定格成一幅千年经典。后两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则一笔宕来,险中有奇,将诗人的伤感与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此后,《人面桃花》、《题门记》、《桃花吟》等众多传奇、杂剧均由此诗而来。而崔姓的另一大诗人崔灏则以一首《黄鹤楼》,使得“诗仙”李白发出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的无限感慨。

  脍炙人口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也与博陵崔氏有关。故事的女主人公崔莺莺就是唐朝某位崔相国的女儿。因从京城长安回老家博陵省亲,途经山西普救寺,与书生张君瑞邂逅相遇,一见钟情,在红娘的牵线搭桥下,演绎了一出似嗔似怨的爱情传奇。王实甫依据唐传奇《莺莺传》写就的《西厢记》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

  博陵崔氏后代的墓群现多集中在安平县东黄城村一带。按照崔氏家族死后多归葬故里的习俗,现在崔氏的集聚地附近遗存的古墓很多。在安平县东黄城村东南500米处,有东汉崔寔墓,也称崔公墓。崔寔墓往东100米处,有北魏崔敬邑墓。另有清代崔成轩墓。此外,附近还有封土大小不等、不知姓名的几十座历代古墓冢。整个墓群占地面积约有25000多平方米。现在,安平县东黄城墓群已被省列为省级重点文物单位。

  西汉末年(公元23年),更始帝刘玄派大司马刘秀到巡视安抚,恰逢王朗自称汉成帝之子刘子舆拥兵自重在称帝,听闻刘秀巡视,急组织大军进行追杀。刘秀自蓟县被追赶到滹沱河边的安平县与王朗追兵进行了周旋,惊心动魄、险象环生,几次脱险,有如神助。在安平民间广泛流传着孝感圣姑坛水解刘秀兵马之困、柳木成桥渡兵马之危、倾水为河化追兵之险等传说。刘秀登基称帝后,赦令在安平城北修建孝感圣姑庙,至今高大雄伟的圣姑庙仍然矗立在安平城中。刘秀自南阳骑牛义举对马更是疼爱有加,手下“三马”(马援、马武、马成)为刘秀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号称“铜”,其中尤以马援善相马识马,安平圣姑庙中就塑有刘秀的十大镇边武将马援、马武、马成等人的塑像。

  东汉末年(公元184年),全国。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杆而起,他们头扎黄巾,身骑骏马,攻城掠地,给当时的宦官以猛烈打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巾起义”。黄巾起义的主战场之一就在安平,当时安平王刘续就被黄巾军所俘。传说张角就战死掩埋于安平,南王庄镇角邱村由此而来。

  燕王扫北(靖难之役)发起于北平,结束于金陵,战场地域广阔,尤以滹沱河流域,由于地理重要,成为燕军(北军)和朝廷军(南军)争夺的重要战略区域,拉锯战达数年之久。在与朝廷军的多次战役中,燕王朱棣数次亲率精锐骑兵出战,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出奇兵,走单骑,打下过几场漂亮的胜仗,可以说是位马上。建文三年闰三月,朱棣率师由而西南,在滹沱河下游一带与南军对峙,朱棣怕南军逃遁,亲率数十骑逼近敌营而宿,面对敌营的重重包围燕王毫不,一马从之,引马而去,尽显枭雄本色。第二天,朱棣自己带精骑数百,从东北隅呼啸着杀过来。战斗正酣,突然狂风大作、声大如雷。北军乘风,南军大败,被斩首万余,数名大将被生擒。战马与铁骑在朱棣的多次战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安平县的马店村和村均位于滹沱河沿岸,它们身上都烙有燕王朱棣马队的印痕。据安平县志记载马店村原名康村,因燕王扫北时马队在此驻扎过,为纪念此事件,该村后称马店村。何庄乡的村,原名叫张寺店,同样因燕王马队在此扎过营,后称。

  2011年,安平县省保文物圣姑庙复建落成典礼的举行,标志着圣姑庙完成。据记载,安平的圣姑庙原为汉光武帝修建,是方圆百里最大的建筑。

  属龙的属相婚配表

  相传圣姑姓郝名女君,是周朝末年“本郡节政通玄里”(古时安平)今会涡村人。其父名义,母张氏,世代务农,女君品行,性格善良。有一年,其父生背疮久治不愈,她心急忧虑,就用姑娘圣洁之口,对着疮口把脓血秽物吮吸出来为父治病。乡亲们怕她这样做有害身体,她说:“愿父病愈,以身代之”。不久父病果然痊愈,乡亲们无不为之。女君到结婚年龄。父母劝其出嫁,她说:“无昆季备养,一旦适人,反贻其忧”。意思是说她无兄无弟,一旦出嫁了,反会使她忧虑。从此,更尽心孝敬父母,终生未出嫁。父母死后,并“寝毡枕块”为其守墓,按时祭祀,三年毫不懈怠。乡亲们敬仰她、纪念她,为其修建了祠庙,她的孝道。按当地习惯,她是未出嫁的姑娘敬称为“圣姑”。人们尊敬她,效仿她。后来又有二姑、三姑、众姑的传说,孝道蔚然成风。

  圣姑庙建在安平,而其山门建在河南洛阳。大殿为“工”字形建筑,其独特的榫卯建筑风格成为古建筑史上一个奇观,原图现存于大学图书馆。该庙修复工程通过民间力量募集600多万元人民币,历时一年半。修复后的圣姑庙,灰墙红瓦、雕梁画栋,庄严神圣,分一主殿二侧殿一亭二楼,即孝感圣姑大殿、娘娘殿、财神殿、观稼亭、钟楼、鼓楼。三殿内又通过壁画和诗词再现了安平古八景、圣姑救驾、圣姑吸疮救父等历史典故。

  为传统文化,安平县挖掘历史资源,与时代结合。2011年对圣姑庙进行修复,并免费向社会,大力孝德文化。在县城主要公园篆刻60块景观石,内容包括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忠、孝、礼、义、廉、信、智等,规划建造德信广场,设立功德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栏,展示古人孝德故事和当代楷模王晓勋、最美老板杜光华等的图片及事迹。此外,安平县还举办了以“中华文化,做有的人”为主题的首届中华传统文化德行教育公益论坛,宣讲孝行天下、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等内容,将传统文化中的孝德文化进行创造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稻城亚丁徒步路线https://www.uzai.com/gotour/lygl/15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