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是“大数据时代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这个话题它非常的时尚,因为大数据是近年来,2012年才提出这么一个概念,我留心到我们国家社科的课题,重点课题里他就有三个和这个大数据背景相关,所以常时尚的一个话题。
那么大数据到底是一个什么意思,我也看了一些相关的书,查了一下,百度了一下,它大致就是相当于我们传统数据的获取,以前主要是通过抽样调查,现在因为技术的原因已经使它变成海量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这么一个方式吧,他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但是这个话题同时也是一个很传统的话题,我们写时评,最常用的办法就是法,法就是举例说明。在此之前我留心到曹林先生有一篇微博,他说我们无论是“左”还是“右”都很容易找一个例子,一个孤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事实上从我们评论学的角度上来说,这个法他是很难用单一的举例来论证的一个方法。
譬如说我们有一篇大家都知道的文章,叫“谈骨气”,是吴晗写的,我们中小学一直是这么学过来的,相信在座的可能都读过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主要的观点就是,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他做三个分论点,什么叫做有骨气,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叫做有骨气,然后他就举了三个例子,某某某富贵不能淫,某某某贫贱不能移,某某某威武不能屈,这三个人都是中国人,所以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当时我们都很信服,把它奉为经典,今天看来这个举例的方法时很可笑的,为什么?因为我同样可以用它举例的思维模式,举例子证明某某某富贵他淫了,贫贱他移了,威武他屈了,这三个人都是中国人,所以中国人是没有骨气的。从结论上看,这个结论跟前面看起来后者肯定是的,前者我们认为他可能是理所当然的,但从逻辑的思维方式上来说,两者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同时还举个例子,像文天祥,他虽然威武不能屈,但是富贵他能淫了。其实这个例子他很难作为孤证,或者说有限的法来立论的。所以在大数据时代,对我们所有写时评的作者都提出了一个新挑战
刚才郑老师提出了很有意思几个的困惑,我也有这种困惑,就是常常科研究分为三类,一种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比较简单,对于物的东西他有规律性的东西,可以不断的重复,得出同样的结论。还有一个就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也有人对他质疑说他是不是一种科学,特别是经济学,他认为有些东西是可以人为影响的,和自然科学很不一样。再有一个就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他肯定不是科学,他是某种情怀某种艺术性的表达,我们的评论到底划分为哪一种行业,我觉得三种可能都有,所以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如果仅仅是把大数据时代这样一个技术化的处理运用到我们这多少具有人文情怀的评论写作中,他是否会使我们的写作失去它应有的和情怀的这种取向,这也是一个值得困惑的问题。所以郑老师所提出的几个困惑,确实很有。也不是说这个主题一经提出我们就一定要大数据时代怎样去迎合他,这就变成了我们社科院对习总“中国梦”的响应了。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是我听了郑老师的发言所引起的一个感想。吕后的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