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考研431重要论述题汇总(上)

※发布时间:2019-12-24 4:35:19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木咲美琴临近考试,静静整理了一些金融专硕考研专业课的论述题汇总,同学们可以趁最后这段时间再背一背,说不准回答出来的就是踩分点呢,同学们考研加油哇~

  世界货币职能是某种货币的职能界范围的延伸,除了价值尺度外,还是国际支付手段,国际购买手段和财富的国际转移手段。

  (2)世界货币最主要的职能是作为支付手段,平衡贸易差额。对外贸易主要以信用的方式进行,因此国与国之间必然伴随着相互的债务关系,这些债务关系的处理结算最后必然以货币形式进行,这时世界货币发挥着国际支付手段的职能。

  首先,发行这种信用货币的国家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国际经济领域中占有重要的或的地位。只有当一个国家界范围的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占有重要地位,同有着广泛的贸易、金融联系时,它的信用货币才会在国际间被广泛使用,并被顺利接受。

  最后,某国的货币虽然可以彼此经济联系密切的国家中充当支付手段,但要界范围中取得储备货币的资格,还要获得所有国家的认可,这就必须通过国际协议来实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当前条件下,人民币并不具备充界货币的职能。人民币虽然在亚洲部分区域逐渐成为了计价货币、储备货币,并与部分南美、欧洲国家签订了人民币互换协议,但人民币还并未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但是中国经济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全球对外贸易中的地位逐渐上升,以及人民币币值的高度稳定性,为人民币在未来成为世界货币创造了可能性。

  (1)可以获得高昂的铸币税收益。铸币税是指拥有货币发行权的主体通过发行货币所获得收益,是发行货币本身所具有的购买力减去铸币的成本后的余额,纸币的发行成本费用非常低,它的发行收益几乎等于纸币的面值。

  (2)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可以减少我国对外经济活动中的汇率风险,减少我国因使用外币而造成的财富流失。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得外贸企业持有大量外币债权和债务。由于货币敞口风险较大,汇价波动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一定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后,对外贸易和投资可以使用本国货币进行计价和结算,企业所面临的汇率风险也将随之减少,这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同时,也会促进人民币计价的债券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3)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改变日前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被支配的地位,减少国际货币体制对我国不利的影响。

  (4)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可以优化世界货币的结构,改善国际货币储备体系,支持世界货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使世界货币能更好地发挥国际储备货币的作用, 消除“特里芬难题”所带来的国际清偿力不足的问题。

  (1)人民币国家化将我国经济的稳定性,是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变得易于波动甚至动荡。前述,当人民币国际化之后,资金跨境流动将更加。一旦本外币利差收益丰厚或升值贬值预期强烈,兑换和流动的规模将变得非常庞大。这种情况将明显加剧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波动。

  (2)增强了我国宏观调控的难度,削弱国家调控物价和 P 增速等经济目标的能力。人民币国际化后,国际金融市场上将流通数额巨大的人民币,这部分人民币的流动可能会削弱央行对国内人民币的控制能力,影响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效果。

  (1)货币储备国对世界货币的选择是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基本条件。这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a.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实力;b.货币发行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进出口数额上;c.货币发行国的资金融通数量;d.货币币值的稳定性。

  (2)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进程。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是国际资本流动对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技术性要求。人民币的国际化与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可以相互促进,而不必等到资本项目可兑换之后才进行。

  (3)拥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金融市场和完备的银行体系。高度发达并且的市场可以为国内外提供拥有较高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这些产品能够迅速交易变现,并且以比较低的成本迅速进出该市场,从而规避风险。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必须依靠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来支持。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趋势,只要我们创造条件,坚定信心,增强国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民币国际化必然能够实现。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金融形势更加动荡不安。1976 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临时在牙买加召开会议,并达成《牙买加协议》,从而形成了国际货币关系的新格局,并一直延续至今。

  A、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基本摆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基准货币国家与依附国之间相互的弊端,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际清偿力不足的问题。

  B、多种形式的汇率制度安排,更加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国际经济。主要储备货币的浮动汇率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动调节,可以灵敏地反映经济的变化情况,这有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交易。同时,的汇率安排可以使国充分考虑各自的经济状况,维持其宏观经济政策的性,不必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而国内的经济目标。

  C、多种形式的国际调节方式,适应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以及发展模式、政策目标和客观经济都有不同的特点,从而缓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失灵的矛盾,对世界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虽然牙买加体系下的国际储备和汇率制度多元化的特征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但是也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A、《牙买加协议》承认浮动汇率的性,因此,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成为了大多数国家的选择。IMF 放弃固定汇率制度的同时,也放弃了对其国的汇率干预,使得竞争性升值或者竞争性贬值经常发生,国际汇率处于剧烈的波动中,使得国际贸易的经营风险剧增,严重影响了世界贸易与世界经济的发展。

  B、牙买加货币体系提出的国际储备多元化也存在着困难,表现为不稳定性。因为,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主要的储备货币币值经常波动,使得国际储备的总规模也发生变化,造成了国际储备管理的复杂性。

  C、缺乏有效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牙买加货币体系本希望建立一个有效灵活的国际收支调节,但是 20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机制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原因有:第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机制并不能很好地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其次,完全由逆差国调节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无法维持稳定和平衡。最后,由于储备货币多样化和汇率安排多样化,货币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来源点也变得多样化,但牙买加货币体系缺乏有效的主观或客观危机预警指标,从而使得危机的防范无处着手。

  A、第一,在现行的牙买加体系上进行调整和。这一方案遭到英美等发达国家反对。发达国家主张“、稳定和有序”为特征的,而发展中国家强调要加强短期国际资本的监督,逐渐金融市场的。

  B、第二,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这一方案有如下观点:a.成立新的更有约束力的国际金融协调机构,负责对全球金融事务实施监管、仲裁和协调,解决债务危机、货币危机,并在法律上对具有绝对的约束力。b.重新回到布雷顿森林体系。c. 实施全面的浮动汇率制度。

  利率市场化主要是指利率决定方式上的市场化,也就是说金融市场利率或银行存贷款利 率由管制利率或利率为市场决定利率,中央银行对其由直接控制转为间接控制,它包括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具体来说,即银行存贷款利率不由上级银行统一控制,而是由各商业银行根据资本市场的供求关系来自主调节,最终形成以 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为引导,以同业拆借利率为金融市场基础利率,各种利率保持合理 的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

  A、低的或者负的实际利率鼓励当期消费并导致人们储蓄不动产、而不是金融资产,是储蓄低于社会最优水平,从而影响了经济的货币化和经济交易的效率。

  C、低的或者负的实际利率扭曲了要素资金价格,从而导致借款人选择资金密集型的项目,从而导致扭曲了产业结构。

  D、对利率管制的规避造成“金融脱媒”,并使得资本外逃的压力加大,造成货币对货币的控制力减弱。

  A、统一的竞争性货币市场。统一的竞争性货币市场有利于形成正确反映资金供求状况的货币市场利率,从而降低了货币对货币市场利率控制的复杂程度和调控能力。

  B、竞争性的银行市场。银行业的竞争性影响着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对货币市场利率的程度。银行市场竞争越强,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对货币市场的利率越,货币对银行存贷款利率的控制力越强。

  C、降低财政赤字规模。财政赤字会加大货币市场的资金需求,造成货币市场利率的上升,从而使利率水平上升,加大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因此,在利率市场化之前,应当逐步减小财政赤字规模。

  D、建立对金融机构的审慎的监管体系。审慎的监管体系能够真实反映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使货币监管及时发现金融机构的脆弱,从而能够有效降低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风险。审慎的监管体系主要包括统一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制度,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要求、流动性资产。

  E、降低银行准备金。在银行没有过多的流动性条件下,银行准备金的减少能够加强货币对银行存贷款利率的控制能力。

  F、银行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银行充足的资本金。银行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银行内风险控制制度的基础,是银行提高经营管理能力的制度。如果没有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那么银行重组就会失去效用,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采取风险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G、银行的信贷风险评估技术和银行良好的信息资本。银行的信贷风险评估技术和银行良好的信息资本能够防范信贷风险,减少银行坏账的产生,从而能够有效降低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水平,避免利率市场化导致的过高的实际利率。

  H、企业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合理的资产负债率。企业合理的公司治理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基础和企业再资本化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而企业的高资产负债率会降低企业对外部冲击的抵御能力,从而加大利率市场化的风险。

  A、我国的货币市场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我国货币市场规模小,市场参与主体少,另外货币市场的各组成市场,每一市场在区域间都严重分割。

  B、我国银行业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额巨大,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落后,内部激励机制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属于国有银行,行业垄断度高,缺乏有效的竞争,经营管理水平低,经营效率也有待提高。

  C、我国银行监管体系目前也有不足,首先体系虽然已经建立,但仍然不健全,尤其是银行内部激励制度没有建立,缺乏市场约束机制。其次,对银行的退出机制重视不够,审慎的会计制度仍然不够,同时缺乏存款保险制度,当前银行监管中也缺乏早期预警制度。在企业方面,我国国有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可以用资产负债率高,偿债能力差和不良债务比例高来描述,这些均不利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同时企业的投资利率弹性较差,而较高的投资利率弹性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条件之一,这主要也是管理者缺位造成的。由此,我国还不具备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但是利率市场化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展利率市场化和完善利率市场化条件也可以一同进行。

  我国利率市场的步骤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国债市场利率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外币利率市场化。

  总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必须要遵循的原则是在利率市场化之前,应当降低利率的管制范围和程度,逐步提高利率水平,促成利率市场化的信号形成,然后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目标是“建立健全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 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

  (1)固定汇率是指一国货币汇率基本固定,同时又将汇率的波动在一个范围内的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是指汇率水平完全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决定、不加任何干预的汇率制度。

  (2)固定汇率制的优点是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由于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两国的货币比价基本固定,或者汇率的波动范围很小,这就有利于经营国际贸易、国际信贷与国际投资的经济主体进行成本和利润的核算,也使得进行这些国际经济交易的经济主体面临的汇率风险损失较小,从而有利于国际经济交易的进行与开展,从而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首先,汇率基本上不能发挥调节国际收支的经济杠杆作用。汇率变动有着影响国际收支的经济作用,因而汇率充作调节国际收支的经济杠杆。既然货币比价基本固定或汇率的波动范围被在一定幅度之内,汇率自然就基本不能发挥调节国际收支的经济杠杆作用了。

  其次,固定汇率制度的外部均衡和内部均衡可能产生矛盾。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游资,尤其是投机资金往往通过抛售软货币,抢购硬货币来牟利。而且投机者常常表现出一致的行为,即共同抛售某种货币,抢购另一种货币,形成所谓的“单向投机”。由此会导致软货币国家出现货币危机,国际储备大量流失,造成经济衰退和大量失业,而硬货币国家货币则进行外汇干预,收进外币,投放本币,最终形成输入型通货膨胀。

  再次,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资本的流动性和货币政策的性产生了矛盾,资本的流动性越强,货币政策的性越差。

  最后,固定汇率制度下,为了保持外汇市场的干预能力,国家需要保留大量的外汇储备,造成了潜在投资价值的损失和额外的储存管理费用,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和复杂程度。

  首先,汇率能充分发挥其调节国际收支的经济杠杆作用,当国际收支出现失衡时,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会使得汇率出现相应的上浮或者下跌,来抵消失衡产生的不良影响,使得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其次,浮动汇率制度下,没有义务维持固定的汇率水平,可以减少国际储备需求,降低额外的管理费用和潜在成本。

  最后,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内外均衡易于协调,多了一种宏观调控的手段,利用支出转移性政策和支出增减性政策的合理搭配,可以使得国内外均衡同时处于一个合理的水平。

  首先,浮动汇率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波动难以预测,使得投资和国际贸易的主体难以核算成本和利润,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其次,浮动汇率助长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投机活动,浮动汇率制度下,存在过调现象,导致汇率的波动频率和幅度都明显加大,虽然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单向投机不复存在,但是剧烈的汇率波动却给日常的外汇投机提供了机会,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再次,可能引发恶性的贬值。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利用汇率政策来调低本币汇率来改善国际收支,使得其他国家在国际收支上处于不利地位,那么其他国家可能会采取报复手段,从而引起连续的汇率贬值,造成以邻为壑的竞相贬值,恶化了国际间的经济关系。

  最后,诱发通货膨胀。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为了维持汇率水平,就不能以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的速度来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免本币受到贬值压力,这就是所谓的货币纪律。但是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没有了货币纪律的约束,货币就会偏好于采用扩张性政策来改善国际收支,本币的贬值虽然有利于改善国际收支,但是在价格的刚性作用下,会带动整体的物价水平上升,推动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

  (1)如果一国的经济波动主要来自国外,经济程度低,商品多样化程度高,贸易伙伴分散,资金市场一体化程度高,相对通货膨胀率差异大,进出口价格弹性高,国际储备不足,偏重收入增长,存在完善的远期外汇市场,那么该国适宜选择浮动汇率制度。

  (2)我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今年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 1%扩大至 2%。在此之后,美元兑人民币即期价与中间价差屡创新高,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单边预期被打破,这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大幅双向波动即将成为常态。美联储退出量宽增加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并可能导致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加大。

  首先,相对固定的名义汇率已经了真正的经济意义,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难以形成市场出清的均衡汇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基准汇率对交易汇率范围施以,实际中结售汇和资本管理制度在压抑外汇需求的同时创造了很大一部分外汇供给,而央行的持续干预以及事实上最大做市商的地位,抹平了一切的真实供给差异。央行确定的基准汇率并非市场真实供给均衡的结果,也无法反映市场的供求变化。

  其次,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的性存在根本性冲突,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效果,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货币政策的自主权对于中国的宏观经济稳定至关重要,货币政策的性要大大优于汇率的稳定性。但是人民币兑美元弹性不足,使得我国的经济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的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受到很大的。根据蒙代尔模型,一国对外的经济条件下,施行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那么该国利用货币政策来调整经济波动、干预经济运行的效果将是极其有限的,这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时期表现的极为明显。这种条件下,维持汇率的相对稳定是以货币政策的效率为代价的,这将造成国内经济面临内外均衡难以同时兼顾的困境。

  最后,名义汇率固定股利资本投资,增加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在一个浮动的汇率制度下,市场的动态均衡是由国际套利资金自发维持的。而在维持的固定的汇率制度下,尽管汇率能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但其潜在的炒作获利空间却在不断扩大。一旦由于客观原因的改变使得这一制度难以维持,大量国际游资的,将会引发严重的货币危机。

  综上,我国的汇率制度还是存在一些内在问题的,由于我国资本项目还未完全,这些缺陷还没有完全出来,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中国的金融市场迟早是要实现完全的对外的,资本项目的完全可兑换必不可免,因此中国的汇率制度势在必行。

  一国的汇率制度选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没有那一种单一的货币能完美地适合所有的国家,所以我国必须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实践出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汇率制度。

  首先,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范围。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是一个逐渐尝试的过程,但是最终方向还是要从固定汇率转向浮动汇率。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范围,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性和效率,加强央行宏观调控的能力。

  其次,改变强制性结售汇制度,尽早实现自愿性结售汇。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少大量的外汇占款,从而减少基础货币的投放,使货币政策伸缩有余,另一方面还可以大大减少外汇供求信息的失真,使真实的外汇供求成为人民币汇率生成的重要基础,从而使得基准汇率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又能反映市场变化。

  再次,加强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完善外汇市场机制,加快人民币可兑换步伐。对于资本项目之前首先必须实现利率市场化,增加利率的弹性,弹性不足的利率会使得本国和外国之间的相对利差加大,导致巨额的国际游资进出市场,加剧汇率的波动程度,引起金融危机。因此在我国的金融进程中,首先应该完成的利率市场化,无论是资本管制的放松还是汇率制度的都要以此为前提。

  最后,鼓励外汇市场的充分竞争,使得汇率变动更加富有弹性,并且同时建立有效地监督管理机制,为外汇市场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c.具有加速资本积累的杠杆作用,使得社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从而推动资本的积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3)我国的融资格局当前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但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后者的作用不断加大。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时只有间接融资,而无直接融资,随着证券市场从无到有,直接融资也有了迅速发展,但在开始阶段份额还比较小。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利率市场化,降低融资成本也为企业之间的竞争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筹码,直接融资的作用越发重要,我国的融资格局也在向着“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为辅”的方向发展。

  (1)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在经营活动中,因不确定性因素的单一或综合影响,使得商业银行遭受损失或者失去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和可能性。

  a. 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由于没有足够的现金来满足客户取款需要或者其他即时现金需求而引起的风险。

  b.利率风险:由于市场利率波动造成商业银行持有的资产价格变动或银行业务使用的利率跟不上市场利率变化所带来的风险。

  c. 市场风险:指利率、汇率、股价或者商品价格变动而使银行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发生变动的可能性。

  d. 信贷风险:指接受信贷者不能按时贷款的可能性。这是商业银行的传统风险,是银行信用风险的一部分。

  e. 资本风险:指商业银行最终支付清偿债务能力方面的风险。银行的资本越充裕,它能承受的违约资产的能力就越大。

  f.操作风险:指由于金融机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等的不完善或者失误造成的金融机构直接或间接的风险。

  (2)1988 年的巴塞尔报告的主要内容:将银行资本划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类, 首次确定资本充足率,初步了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

  1996 年的巴塞尔协会推出《资本协议关于市场风险的补充》,引入市场风险的同时允许银行采用标准计量和内部模型法中的一种计算市场风险。

  2001 年形成的新巴塞尔协议,确定了对商业银行监督的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风险管理作为人们对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最初主要是侧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风险管理的重点逐渐转向了负债业务的风险管理。

  20 世纪70 年代,由于国际市场利率的波动,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或者负债管理已经不适用了,资产负债理论随之产生。

  进入 80 年代之后,人们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更加深刻,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和技术都有了新的提升。《巴塞尔协议》要求对不同类型的资产不同的权属进行风险量化,使得风险管理的重点由资产负债管理时代向风险管理时代过渡。现在,一些国际大银行在实施《巴塞尔协议》的同时,积极开发一些新的风险管理技术,运用数理模型来识别、衡量、防范风险,使得风险管理的方法由定性分析渐渐转量分析。

  a. 商业银行风险的识别与预警。风险识别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商业银行风险识别是对商业经营活动中面临的风险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识别和归类,对风险诱因进行分析,测算风险大小,为商业银行风险决策提供依据。商业银行风险识别必须做到:确认是否存在风险,存在的风险类型及其原因,测量风险的大小。

  b. 商业银行的风险处理。商业银行在明确可能遭受的风险及其强度之后,必须对风险进行有效的处理。商业银行处理风险的方法主要有回避风险、分散风险、减少风险和转移风险。

  c.商业银行风险的补救。商业银行通过提高风险识别、估价和处理水平,能够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但各类风险仍然会不时发生,甚至有时商业银行自己都会面临比较大的危机。在风险发生后,商业银行必须采取措施进行补救,避免风险对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币安app官网下载 币安app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