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案》中的“纽约客”气质:牙买加文学的另一面

※发布时间:2018-11-19 16:36:21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近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当代牙买加短篇小说集《女王案》,由大学教授陈永国与牙买加作家阿莱西亚·麦肯齐(Alecia McKenzie)联合编选9位当代牙买加作家的作品,展现了牙买加文学多元混融的独特面貌。

  位于加勒比海上的牙买加,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名称来源于古老的印第安阿拉瓦克语(Xaymaca),意思是“水和树木之地”。这个简洁明了的名字,一方面说明了牙买加的自然地貌,另一方面也代表了大部分人对此地的认知——丛林、奔跑、雷鬼乐。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更熟悉的或许是两个人的名字:“飞人”博尔特(Usain Bolt)和“雷鬼教父”鲍勃·马利(Bob Marley)。去年,恰有一部以鲍勃·马利为原型的牙买加长篇小说《七杀简史》被引入中国。这部获得了英国布克的作品,以其毫不的语言狂欢和风格“震”住了不少中国读者。除了的现实外,这部小说还告诉了我们一些:牙买加人不一定喜欢雷鬼乐,大部分人都虔诚教,拉斯塔(Rastari)教只是特定时期的一场运动。非洲的音乐、教与文化虽根植在牙买加的传统中,但绝不是全部。

  尽管最早聚居在此的是印第安人,但是自1494年被哥伦布发现至1962年正式成为国家,牙买加四百多年里都是欧洲的殖民地,其中从属英国就有近三百年时间。因此也不难理解,牙买加文学的语言基本为英语,而与大部分加勒比海地区的作家相似,牙买加作家回忆起自己最初接触的文学作品时,大多是莎士比亚和狄更斯。

  “我认为几乎所有这里的作家都受到英国文化的影响,”阿莱西亚·麦肯齐说,“从1962年牙买加成为一个国家之后,牙买加一直在构建、强化自己的身份。但是英国文化对我们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不可能一时半会儿就摆脱这种影响。”她同时指出,从写作角度来说,牙买加作家还特别地受到了美国作家的影响,尤其是像托尼·莫里森、詹姆斯·鲍德温这类非裔美国作家。至于非洲文学,其影响则主要是“传统民间口头传述故事”,作家也尝试在英语中混进克里奥语(当地的一种非洲语言)写作,但并没有太多文学上的相似性。

  翻开《女王案》,确实能够感受到这本书的“纽约客”气质。与一般人的想象不同,这里所讲述的故事没有不断的枪声,没有明晃晃的,也没有自甘的“丛林小子”。相反,这些故事大都是城市里的日常生活,都是一些牙买加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牙买加、英国、美国——他们在那里像所有人一样工作生活,然后蓦然跌入种族、家庭、故乡与异国、情感与的裂缝。

  书中也有好几篇故事就发生在牙买加,但作者没有过多地描写那里的与。他们秉承了美国短篇小说的,把埋在了日常叙述的角落,从而让读者猛然惊醒——原来,那些努力按照英美中产阶级生活的牙买加人,只是丛林中的孤岛而已。在这个地方,一个有志者毕生努力奋斗的,随时可能被轻飘飘地打落谷底,激不起一丁点儿水花。

  在这些具备浓郁“纽约客”气质的作品中,《七杀简史》里描绘的那个牙买加藏在了每个牙买加人的口袋里。不论走到哪里,他们都带着丛林的气息,他们的爱与恨、成功与失败、希望与恐惧,都被口袋里的故乡拴住了。然而,《女王案》的9位作者并不想把“牙买加”变成一个异托邦,而是想在保存牙买加性的基础上,表述人类共同的情感与经历。

  陈良宇内幕本文由来源于325棋牌 325游戏中心唯一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