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摇滚+哭嫁歌?湘西这支乐队把非遗文化和摇滚结合怕是要火!

※发布时间:2019-1-26 11:29:46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哭嫁”原是多个少数民族共有的习俗,在本质上属于女人歌,当女人们哭嫁的时候,她们都是杰出的词人。而这首歌曲“背后的女人”正是中国史上第一才女没有照搬民间唱词,而是化用历史典故,不落俗套,歌词平白如话,却深刻隽永,将女权背后的摇滚凸显出来。而一改往日冷峻的曲风与唱腔,在款款深情中加入说唱,层层推进,并在编曲中加入中国大鼓、唢呐等传统乐器,将一“愁”一“瘦”的命运感演绎得跌宕动人,而“土家族哭嫁歌”国家级传承人

  严水花自幼就跟随母亲张右凤学习哭嫁歌,至今已有49年。她勤奋好学,学艺不久,就能用土家语和汉语进行哭嫁歌的演唱,并熟练掌握《土家族哭嫁歌》及其相应的整套民俗程序,其唱腔纯正,音色优美,委婉动人,是土家族聚居区最具代表性的“哭嫁歌”传承人。她搜集《土家族哭嫁歌》10多本,先后接待各级领导、专家上百次,为他们表演哭嫁歌,使土家族哭嫁歌声名远扬。

  2018年5月8日,严水花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从小在哭嫁歌的熏陶声中长大的严大姐说:“哭嫁歌已经融入我的血液,一直以来我都用土家语演唱,把哭嫁歌当成我生命的一部分进行传承。”为了更好地传承原生态哭嫁歌,严水花将在每周六利用全天时间在双凤村非遗传习所里进行现场教学,同时,她还建立了土家族哭嫁歌微信群,可以点对点地传授演唱技艺。

  此次文化事件背后其实有多个推手,作品由湘西州民族文艺创作研究所发起,联合永顺县委宣传部、永顺县旅文局、永顺县非遗中心共同支持,从护送民间艺人跨地区参与,到宣传推广的策应,地方宣传文化部门对艺术给予了足够的尊重与空间,没有创作。

  值得关注的是,音乐人尝试借力,寻找力推民间艺术手纹乱的途径,两种努力通过“摇滚+非遗”的创意实现了高度统一,这种合作模式值得更多的音乐人借鉴。

  词人黄摩崖表示,《绿肥红瘦》是“文化摇滚”主张下的最新作品,也标志着素乐团的“摇滚+非遗”系列做到了三部曲。这些作品只是团结摇滚乐与中国文化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小小浪花,但他们在把现代音乐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因为只有一片片区域性的本土化才能最终构成完整的中国化,届时,中国摇滚乐将会被重新定义。

  素乐团成立于2011年,由罗卿、欧阳俊等几位吉首青年组建。经过几年的奋斗,已成长为国内罕见的由音乐人与作家固定搭档组成的特色原创乐队。主唱罗卿负责“曲+制作”,作家黄摩崖负责“词+创意”,二人组成乐队的创作双核,提出“文化摇滚”“摇滚+非遗”等概念,素乐团的《素言》《子》《峒河峒河》《旧青年》《梦里唐朝》等代表作都出自二人之手,罗卿、黄摩崖堪称原创圈里的黄金拍档。

  土家族哭嫁是湘西土家族聚居区独具特色的婚俗活动之一。哭嫁歌作为这种婚嫁习俗的核心内容,贯穿于整过活动始终,主要分布在湘西酉水流域的永顺县、龙山县、保靖县和古丈县土家族聚居区,是土家族民族民间文学中的瑰宝。201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历史悠久。清乾隆《永顺县志》卷四“风土志·风俗·三”记载:“歌丧哭嫁,崇巫尚鬼……”。记述了古代土家族婚嫁习俗和哭嫁歌。清代诗人彭勇行的《竹枝词》中描述了“哭嫁”的场面:“侬今上轿哭声哀,父母深情丢不开,婶嫂齐声低劝道,阿门都从个中来。”清·彭秋潭《竹枝词》:“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宁山地近巫山峡,犹似巴娘哭竹枝。”具体描述了土家族哭嫁的场景,并指出了哭嫁歌与古代民歌竹枝词的“犹似”关系。哭嫁歌在清代已十分盛行。

  土家族哭嫁歌内容丰富,篇幅浩繁。主要包括序歌《哭开声》《哭爹娘》《哭哥嫂》《别姊妹》《骂媒人》《哭开脸》《哭梳头》《哭戴花》《哭穿露水衣》《哭离娘席》《辞祖》和尾声《哭上轿》。此外还包括《哭木匠》《哭八仙》《哭十二月花》《哭十杯酒》等礼节性的内容。这些内容有先有后,相互衔接,与土家族的婚礼程式相一致。

  哭嫁歌的哭主要是忆念和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叙表与亲人难分难舍之情。姑娘要出嫁,要离别生养自己的父母和朝夕相处的哥嫂姐妹,预示着自己要一种新鲜而又陌生的生活。因此,忆念父母养育之艰辛,产生难舍难分之情,是十分自然的。而这种离别父母去开始新生活,又使新娘感到,忧虑重重,因此她的心理是十分复杂的。

  哭嫁歌的腔调来源于土家族山歌,其中有又哭又唱、只唱不哭和只哭不唱三类。哭是低沉的、短促的,呜呜咽呖,气氛悲切、哀怨、忧伤。声调是舒缓的、昂扬的,接近于朗诵调。

  

币安app官网下载 币安app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