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攸县美物之豆腐:韵味千年 香飘万里
攸县美食好韵味之血鸭:传说源起宋丞相文天祥
攸县风俗:神奇的“打铁水”
攸县民俗:传承百年 贾山皮影
攸县民俗:谁说女子不如男 巾帼娘子也舞龙
“攸女仙境”:体现攸县历史文化积淀的重要平台
攸县民俗:长调《燕花歌》——几近失传的长篇方言歌谣
攸县民俗:端午节艾叶洗头、吃十子、赛龙舟
攸县民俗:春节“请财神、洗牙、探灯”
攸县民俗:三月三吃地菜煮鸡蛋
红网攸县站记者 罗琼
旧时,攸县农民每年立春这一天,把耕牛喂饱,在牛鞭上贴着写有“迎春接福”四字的红纸条,赶牛到田里试耕。俗称“起春牛”;以示今年生产的良好开端。
农历正月十五日,村民用草绳或纸扎成龙灯,上插香火,穿过各家各户的牛棚猪栏,俗称打“牛龙灯”,亦名“太平灯”。还用红纸写上“姜太公在此”的字条贴在栏门上,意在驱瘟镇邪,保六畜兴旺。夜间点香烛,送火把到田埂上,俗称“送田灯”。表示有主定耕。
插田是农民大喜日子,村民互相支援,由主人开秧田门,并放鞭炮庆祝。插田时,公推插田能手插第一行(俗称牵二);开头和结尾都唱山歌,有唱有和,抒发感情祝赞丰收。插田之日,一般酒肴丰盛,特别要吃插田肉(二三两一块的米粉肉)、盐鸭蛋,并公推“牵二”的人坐上席,表示尊敬。
立春后五戊为春社,春社日不动土,逢戊不下种,社日农家欢饮,一定要吃蛋,说是“社日吃了子(蛋),擂槌打不死”。也有吃笋和鱼的习惯,说是“社日吃了篾(笋),两脚都有力;社日吃了腥,两腿飘飘轻”。个别地方这天还祭社神。
乡村农民还集资成立求雨会、游禾会等组织。每逢夏季天旱则祷雨于土地祠或神仙洞。发生虫灾则抬着“杉仙”游垅。
六月早稻熟,农民则在田边杀鸭祭“婆官”,祈求丰收,并选择属寅、卯、辰、巳等日子荐新,认为虎、兔,龙、蛇不吃谷米,俗称“吃新”。吃新时,菜肴要用鱼,意取有“余”的谐音。忌吃鸡,以为鸡与“饥”近音。农户早稻成熟特别早的先向县府报新,领取赏钱。
晚禾收割一般在“霜降节前完成。有“霜降不割禾,一日失一箩”之谚。丰收年成,以为单位,唱章唱戏,庆祝丰年。
50年代起,农民知识水平提高,生产条件改善,带色彩的农事生产习俗,均已摒弃。
手工业劳动者也有些陈规积习。青年学艺必从师,进师前必须请人作介绍,送进师礼。从师期限,一般3年左右。学艺期间,早晚和大忙季节还得帮师傅作无偿劳动。逢年过节,也要送礼。外出做工,师傅先行,徒弟挑担走后。就餐时徒弟不得先上席,也不能后师傅下席。吃菜徒弟不能先尝。出师时,必须办酒席宴请师傅和同行先辈,还要馈送厚礼。
解放后,学艺的习俗仍存,但不合理的待遇已改。在合作化以后,手工业向集体化和专业化发展,个人带徒弟的有所减少,80年代起又有增加。
(原标题:攸县民间生产习俗)
延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