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前不久举行的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上,省领导要求“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切实把改善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努力尽到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对此,您怎么看?
郭华:省委、省把“两个环境”建设提到事关发展的高度,并决心下大气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影响人民生活的“拦虎”和“绊脚石”。这种对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是近年来所没有的,确实抓住了事关发展的关键,也点到了我们的痛处。
当今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发展环境、生态环境的竞争。环境是资源、环境是竞争力的已被广泛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环境就好比土壤,生产力就好比庄稼,没有好的环境,就不会获得生产力的发展和丰收。谁在优化环境上用力大,谁的环境更优,谁就能汇聚更多的生产要素,就能实现大发展、快发展。所以说,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作为领导干部应该牢固树立这样的意识。
记者:您把环境比作土壤,也有人把环境比作水、比作梧桐树,讲“水深则鱼聚、林茂则鸟集”,都是在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但我们有一个疑惑,就是环境如此重要,各地都在强调优化环境,可实际上一些地方的环境问题仍很突出。
郭华:当下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很多,比如地域文化的影响,有些地方的风气就是重官轻商等等。但从我的工作体会来看,许多问题在纷纭复杂的表面现象背后,都是观念在。就环境问题来说,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把环境改善当做一件大事、要事来抓,没有真正认识到“抓环境就是抓发展”,决心和力度自然不够。要实现发展环境、生态环境的改善,必须按照省委要求切实转变观念,真正在“着力”二字上下功夫。浙江的发展环境大家都认同吧,但面对经济压力,今年浙江提出举全省之力改善发展环境,再造发展优势。对比先进地区,的压力很大,我们必须出实招、出硬招,把环境建设切实抓好、抓紧、抓出成效。
郭华:树立一种,营造氛围很重要。我来工作后经常讲“抓环境就是抓发展”,就是要形成一种重视环境建设的氛围,使广大干部认识到这样几层意思:一是人才、资本可以引进,技术、管理可以引进,但环境不能引进,只能靠自己持续不断地打造优化;二是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乎形象,包括我们的言谈举止;三是发展环境的打造是一个永不竣工的工程,必须持之以恒、不懈地抓下去。讲得多了,人们接受了,改善环境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记者:人们常说,认识问题的深度决定了解决问题的程度。您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上提出要树立完整的环境意识,是否您认为现实中很多人对发展环境的认识并不完整?
郭华:现实中很多人,特别是一些基层领导干部一讲到发展环境,就是提供怎样的优惠政策、减税让利、快捷服务,这些只是发展环境的一部分内容。发展环境不仅包括政策宽松、服务快捷的政务环境,还包括:金融环境,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完善的金融服务;治安环境,让企业和居民感到安全、放心;人才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人文环境,为广大投资者提供舒适、宜人的社会氛围,如此等等。改善环境无止境,对于环境的认识也需要不断深化。
郭华:不错。改善环境不只是观念层面的问题,而且涉及一些利益的分配调整,在现实中阻力很大,这就需要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来推进。在工作中,我们从四个方面着力:转变干部作风优化思想环境,用铁手腕整肃干部作风,提振干部,狠刹、慢作为、乱作为等不正之风,治理“庸、懒、散”现象;抢抓《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实施机遇优化政策环境,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提升依法行政水平优化法制环境,深入实施“廉政护航”工程,从源头上治理和遏制现象发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优化政务环境,清理精简行政审批项目,减轻企业负担,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
记者:今年4月份,您在中国·()经贸合作暨渤海新区投资环境推介会上,举“天下商贾归齐若流水”的史实,来诚邀天下客商投资,这是不是也预示着的“雄心”?
郭华:大家都知道,南部在春秋时代属于齐国。齐国有着重商的传统,在招商引资方面很有一套。比如,为客商提供方便,给予优惠政策,对前来的客商,带着一辆马车的免费提供食宿,带着三辆马车的还免费提供饲料,带着五辆马车的甚至免费提供仆人;比如,降低税额到很低,这在当时是少有的。结果“天下商贾归齐若流水”,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财富。
我们要表达的是,古人能做到的事,我们也能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坦白地讲,的发展环境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通过不断的努力,现在的发展环境大有改善,前几年,我们走出去招商,不论如何做工作,人家也不愿来。现在渤海新区签订的项目大部分是人家主动找上门来的,当然,这一方面有看重国家和省重视沿海地区的政策机遇的因素,一方面也是看中了我们的区位条件和发展环境。这是近些年发展较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记者:我们知道是中国北方最缺水的地区之一,位于全国最大、世界罕见的地下水漏斗区。不难想象,改善生态环境的压力有多大。怎样改变这样的状况?
郭华:这确实是的实际情况。为改变这种状况,市委、市做了大量工作,确立了“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与转方式、调结构结合起来,做足“水”和“绿”两篇文章。“水”文章怎么做?我们引水、蓄水、节水三措并举,大力实施引黄工程、“十百千”工程(建设十座水库、百个100亩坑塘、千个30亩坑塘)、节水灌溉工程和海水淡化项目。通过引水,东部地区240万群众告别苦咸水,喝上了黄河水。市区263眼自备深水井全部关闭,使地下水源得到有效涵养,地下水位明显回升。
对于“绿”,我们提出“让该绿的地方都绿起来,让能绿的地方都绿起来”,连续多年植树造林,大力实施“让绿色向沿海延伸”工程,加强通道、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园区、河渠、四旁绿化。近10年,全市新增植树1.02亿株,数量比前30年植树总和还翻一番。其中渤海新区仅去年以来植树绿化就投入16.5亿元。2011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削减 2.51%,二氧化硫削减1.75%,二级以气达到345天,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和省下达的考核指标。
记者:近年来,的发展态势良好,正在向新型化工城市迈进。但任何事物都要两面看。石化产业的发展在给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无疑也给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郭华: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地方面临着既要发展经济又要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我认为,造成环境的污染和,除了因为人们未能认识自然生态规律外,从经济原因上分析,主要是人们没有权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考虑近期的直接的经济效益,忽视了经济发展给自然和社会带来的长远的影响。从实践中看,经济发展与环境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只要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就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石油化工是的主导产业,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但在环境问题上,市委、市的态度十分明确:经济建设不能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必须在发展中,在中发展。比如,我们在招商引资上设置了“红线”:即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项目不能引进,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不能引进,严重影响安全与群众健康的项目不能引进。否决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条件的一批项目,有效遏制了“剜到篮子里就是菜”的不科学做法,尽最大努力把环境风险降到最低,使环保与发展达到融合共赢。我的换夫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