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三动”协同重塑城市经济地理为成都构建更多先发优势

※发布时间:2017-11-11 19:49:10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近日,成都召开规模空前、万人参加的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发布了《成都市产业发展》,提出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塑产业经济地理。这是在新的时期,成都不断适应产业发展新形势的重大举措,将对成都抢占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发展先机、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率先探索破解“大城市病”难题起到至关重要的“先发”作用。应注重以“产业推动”“基础设施带动”“生活配套联动”的“三动”协同模式,加快重塑城市经济地理,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

  一、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有利于成都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建设全面创新发展先行区

  当今世界正处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群体迸发的新时期,性技术不断涌现,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以信息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形态正快速发展。特别是以数字经济、网络经济、分享经济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形态已悄然兴起,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分散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新兴业态正在对各行各业产生重大影响,正在加快驱动资产权属、生产组织、服务供给、就业模式和消费方式的变革。未来,整个世界很有可能变成一个“无成本”“无重量”的世界,使区域经济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中对于运输成本、外部性收益递增和产业集聚的关系不断淡化,对传统产业布局带来新的挑战。

  未来一段时期,成都应把握好国际科技经济分工格局酝酿深度调整的重大机遇,着眼于当前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动态,瞄准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孕育突破的领域,遵循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演进的基本规律,积极优化产业布局,把分享经济、信息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智造经济为引领的大量新的产业形态和经济运行模式放在更加突出的,使其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支撑力量,这将有利于带动全市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产业迈上中高端,为建设全面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区提供有力支撑。

  成都是“一带一”的核心节点,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是连接“一带一”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纽带,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通走廊,也是内陆的前沿地带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依托。成都交汇了诸多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国家对内对外战略布局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同时,按照国务院批复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成都将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功能。然而,成都现有城市发展格局还无法与这些赋予成都的重要定位相匹配。

  当前,成都下定决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筑区域经济竞争新优势,将有力发挥成都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强化成都、德阳、绵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和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等周边区域在规划、工业经济、采购、交通、教育、旅游、城市水源地、金融等领域展开广泛合作,做大做强成渝经济圈,打造西部地区中心城市,促进城市群内部的经济联动发展和协同创新,空间结构形成网络化整合,区域能级逐步提升。

  2016年,成都管理的人口近2030万,经济总量已突破1.2万亿元,已站上“新常态、万亿级”新起点,经济发展实现了“稳中向好、活力增强”,并且连续五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但值得忧虑的是,全市城市空间规模产业结构失衡、生产生活生态布局不均衡,三个圈层的经济结构和环形交通组织方式带来了一系列城市病,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交通潮汐式循环突出,跨区域、大规模、长距离的通勤交通需求,加剧了早晚高峰时段城市交通拥堵。二是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空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三是地区开发强度不均衡。四是园区生活配套不完善,宜居水平不高、生活品质不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短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产业过度集中,从而导致的人口过度聚集。据测算,到2030年全市经济总量将达3.8万亿、人口规模也将突破2200万人的承载极限,如果仍然延续粗放型产业布局,必然加剧人口资源的矛盾。

  为此,成都市大力推动优化城市产业空间布局,将有利于着重解决“三类城市病”。一是解决产业发展区域过于集中。通过构建“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网络化功能体系,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十字方针”,着力构建以龙泉山脉为中心,南北双向拓延、东西两侧发展的战略空间布局。二是解决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按照城乡规划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打破圈层结构,将中心城区范围扩大至原一二圈层的11个行政区加高新区、天府新区,形成“中心城区+郊区新城”的空间层次,进一步疏解城市核心区非核心功能,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提高中心城区的外溢效率和辐射能力,将带动全域均衡协同发展。三是解决产城结合不紧密。在全市统筹布局建设66个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产业功能区,加快建设产业活力强劲、城市品质高端、服务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城市新区,将更好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拥有2300年建城史的成都,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历多次城市发展重心转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成都打破城市圈层式发展格局,绘制了“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发展的新蓝图,城市布局由原来的“两山夹一城”转变为“一山连两翼”,切实增强“五中心一枢纽”支撑功能,为城市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下一步,应尊重和城市发展规律,加快对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发展模式、产业布局等进行优化调整,以产业推动、基础设施带动、生活配套联动的模式,加快重塑城市经济地理,积极推进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

  一是产业推动。当前,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材料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正蓬勃兴起。成都要把握好百年一遇的历史机遇,依托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航空航天产业等已有优势基础,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着力培育一批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业态,挖掘未来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为此,应通过产业的顶层设计布局,推动城市经济地理的变革。具体而言,成都大力实施“东进”战略,推动制造业重心东移,把龙泉山东侧作为工业空间和经济增量的主要承载区域,促进简州新城、淮州新城、空港新城等重点区域工业加快发展,开辟“成都制造”第二战场。“南拓”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突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加速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分享经济等新经济。“西控”要打牢城市生态本底,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型转型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可循环的产业体系,保持生态宜居的现代化田园城市形态。“北改”要依托国际铁港,发展先进制造和物流商贸等外向型经济,突出发展高端装备、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产业。“中优”将降低开发强度、降低建筑尺度、降低人口密度、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城市品质,发展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支持总部管理、工业设计、人工智能等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发展商业中心、总部中心、文创中心。

  二是基础设施带动。铁、公和航是对外经济地理的重要通道,城市轨道交通则是带动城市人口、经济转移的重要基础设施。对此,成都市明确提出,对外,要深入实施“交通先行”战略,打造畅达高效的现代交通物流网络,积极争当“丝绸之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综合枢纽。强化高快速网建设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结合全市产业布局调整,不断优化市域高快速网规划,到2022年形成“五环三绕”高快速网格局,总里程达到2700公里,构建“东进”区域“5纵14横”高快速网体系,形成市域1小时交通圈、成都平原经济区2小时交通圈。对内,强化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大力实施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到2022年地铁运营里程600公里,实现22个区(市)县轨道交通全覆盖,基本形成半小时轨道交通通勤圈;到2045年全市轨道运营里程2450公里,线网密度达到东京水平。

  三是生活配套联动。城市发展的一系列规划最终就是要以人为本。发展产业、建设基础设施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这座城市的居民能够更好地生活和工作。为此,必须“公建和产业联动”的原则,围绕产业新城发展方向、功能定位、总体规模,突出产城融合,注重职住平衡,有侧重地配套商务办公、展览交流、技能培训等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全市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推进教育、医疗、体育、养老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科学精准配套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加大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

  (韩祺,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博士,助理研究员,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理事会。长期从事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产业、创新创业等相关领域研究。)

  解读习八一讲话: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强军纲领党的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总统筹强国强军伟大事业,领导指挥人民军队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新的历史进军。习总“八一”重要讲话,是党在新时期的强军宣言,是加快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的强军纲领。【详细】

  推荐:

  

币安app官网下载 币安app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