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经济秩序(上):“美元霸权”的前世

※发布时间:2018-10-26 9:12:49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黄金为王演变至美元霸权,再演变至“后美元时代”货币割据,就是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货币秩序变迁的故事。

  二战改变了全球秩序,货币秩序也不例外。作为战争的最大受益方和世界上实力最强的国家,美国在战后很长时间内扮演了金融系统最终人的角色,形成了所谓的“美元霸权”。

  而战后“美元霸权”的兴盛、削弱乃至受到挑战,与全球经济的演变是不可分割的。在一个固有的货币运转机制下,经济发展的快慢可能对流动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经济发展很快,固有货币机制又缺乏大幅调节货币供应的能力,流动性需求就可能得不到满足。而如果经济发展很慢,流动性供给又会过剩。

  因此,一旦经济发展出现巨变,固有货币机制往往就需要被打破。从战后经济复苏时的流动性不足,到如今需求不足时的流动性过剩,全球货币运转机制出现了许多变化。黄金为王演变至美元霸权,再演变至“后美元时代”货币割据,就是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货币秩序变迁的故事。

  全球金融系统的流动性问题,最早要从两次世界大战前说起。一战在1914年爆发前,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金币本位制”作为货币体制。按照这一制度,中世纪流传下来的古老传统金币,可以流通,而发行的银行券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兑换成金币。

  这就形成了一个盯住黄金的固定汇率体系。再加上金币具有铸造的特性,经济发展、流通商品增多后,人们可以通过铸造金币来满足货币供应量的需求,这就防止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但一战改变了一切。爆发全面战争时,一方面大肆黄金,另一方面则对金币的流入流出加以。这就打破了金币本位制的流通前提,的汇率陷入大幅波动。

  一战在1918年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没能恢复金币本位制。首先,征战导致黄金集中到少数强国手中,削弱了金币的流动性。例如,就了大量黄金储备。第二,战时扩充军费导致滥发银行券和通货膨胀,那些已经流通的银行券难以再兑回黄金,反而取代金币成为主要支付手段。最后,在一战后依旧心存芥蒂(这也是引发二战的一个客观原因),这导致关税壁垒和贸易,令黄金的流动受到阻碍。

  即便是一战后黄金储备较多的英国,也拿不出足够的黄金来满足银行券的兑换需求。这就带来了一个替代方案金块本位制。1925年,英国央行开始将黄金作为储备,英镑按一定比例与黄金挂钩。竞相效仿英国,也采取这种金块本位制。至此,黄金基本退出了日常流通环节,变成了一种与银行券挂钩的基准。

  这带来了一个缺陷:货币供应量不能调节,完全取决于黄金储备的多少。在这种流动性受到制约的下,一旦外汇市场大幅波动,货币就可能与黄金脱钩。一战后,美国已经替代英国成为全球实力最强的国家。英国从债权国变成债务国,贸易顺差变成贸易逆差。随着贸易逆差不断积累,英镑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

  1929年-1931年,国家发生了著名的经济大萧条,投资者不断将英镑兑换成黄金,最终几乎耗尽了英国的黄金储备。1931年,英国宣布废除金块本位制,英镑不再与黄金挂钩。自此,纸币被称为“银行券”的时代彻底结束,美元称霸的基础也悄悄地被打下了。

  1944年7月,二战接近尾声。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签署了布雷顿森林协定,标志着“美元霸权”拉开了帷幕。尽管给美元提供了无以伦比的地位,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诞生却有其重要的客观原因。

  比如,二战极大地削弱了老牌资本主义强国英国的实力,而美国的实力却得到空前提升。二战即将结束时,美国不但拥有最强的军力,还利用对盟国提供的军援获得了全球超过一半的黄金储备。由于其他国家的黄金储备急剧减少,回到金块本位制将导致汇率大幅波动。

  另外,们也要考虑战后经济复苏的问题。二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因此在经济复苏后,全球生产率、贸易和流通商品规模都不能与战前同日而语。如果继续使用黄金,将导致货币供给量跟不上,黄金的购买力将过度上升,导致经济陷入通货紧缩。

  最后,同意的解决方案是将美元与黄金挂钩,然后用美元作为全球的储备货币,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这样一来,美元就起到了稳定作用,货币不会随意竞争贬值(所以货币战争并不是什么新问题,在那时就被全球决策者考虑到了),这能促进贸易,并有助于资本积累。

  不过,布雷顿森林体系自身却存在一个悖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国际贸易总量不断扩大,其他国家必须储备越来越多的美元才能满足国际收支的偿付需求。这就导致美国必须对外输出美元。然而,由于美元本身与黄金挂钩,不断输出美元又会带来贬值压力,美元与黄金脱钩。

  这一悖论由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提出,又称为“特里芬难题”。正是这一难题导致了布雷顿森林的崩溃。

  根据布雷顿森林协议,黄金价格被固定在每盎司35美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说法,到了1960年代初,美元兑黄金的价格已经被视为高估。时任美国总统约翰逊为其“大社会”计划投入了大量资金,导致美国国内支出大幅上升,同时越战也导致美费开支膨胀。这两个因素造成美元币值高估的状况恶化。约翰逊的“大社会”计划旨在遏制贫困、加强教育,并在医疗保障方面增加美国社会的福祉。该计划为当今的美国福利体系奠定了基础,同时改善了美国的,但也给美国带来了财政负担过重的后遗症。

  世界黄金协会的数据显示,从1968年开始,伦敦金每年的平均价格开始显著高于35美元,意味着投资者认为美元币值被显著高估。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崩溃。1971年秋,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宣布“暂停”美元与黄金的兑换,历史学家称之为“尼克松震动”。这标志着最后的金本位制度“金汇兑本位制”的垮塌,可以印刷的纸币正式摆脱了黄金的。

  说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就不能不提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它们是战后美元经济核以运转的两大重要机构。IMF在1945年末成立,并在1947年3月正式运作,当时有29个国。世界银行在1944年7月成立,属于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两家机构的总部都在美国特区。

  IMF的战后职责是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监管,包括汇率系统和国际收支系统,以确保及其居民能相互进行商品和服务贸易。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如果国汇率的波动幅度超过10%,就必须得到IMF的批准。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因为国际收支逆差导致外汇储备缺乏的国家,IMF会提供短期贷款,帮助它们渡过困难时期。

  世界银行的战后职责是对需要重建资金的国家提供贷款,帮助它们的经济复苏。尽管世界银行也承诺帮助亚洲、非洲和拉美经济复苏,但美国战后的主要盟友西欧国家和日本受益最大。二战后,基础设施建设是世界银行贷款针对的重点领域,包括公、铁、桥梁、机场、港口、发电厂和电网等。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IMF和世界银行并没有就此,仍旧构成美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969年,IMF已经看到美元为核心的旧货币秩序受到挑战。作为应对措施,特别提款权(SDR)诞生了。SDR是一种储备资产,最初价值由美元(42%)、马克(19%)、法国法郎(13%)、日元(13%)和英镑(13%)五种货币构成,功能是弥补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和黄金不足的问题。从1980年开始,IMF每五年会对SDR货币篮子的权重进行一次评估和调整。

  SDR可能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全球经济向浮动汇率制转变起到了一些帮助。尽管SDR不是一种货币,也无法作为从IMF获得资金的凭据,但它可以让一个IMF国在另一个国同意的情况下换取后者的外汇。另外,IMF也会指定一些外部债务和外汇储备状况较好的国家,让它们从状况较弱的国家购买SDR,从而令后者获得紧缺的资金。

  现在,IMF的职能发生了较大变化。除了让国利用SDR获得短期贷款,该组织也会监督国的汇率状况,防止外汇。此外,IMF也会给陷入经济危机的国家提供贷款和经济,并与国进行经济磋商,相当于扮演了国际经济顾问的角色。不过,在发生经济危机时,IMF往往存在介入过晚的问题。2009年至今的希腊债务危机就是一个例子,IMF错误地估计了希腊的债务负担和经济复苏能力。过于严苛的经济政策在希腊国内引发动荡,推动希腊极左翼政党上台,让希腊成了第一个对IMF贷款违约的发达国家。

  类似地,世界银行的职能也发生了很大转变,逐渐演变为一家着眼减少全球贫困的组织。目前,该行的口号是“终结极度贫困,促进共享繁荣”,即到2030年将日均生活费低于1.25美元的人口比例降至3%以下,并促进每个国家底层40%人口的收入增长。

  世界银行向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优惠贷款和赠款,促进了它们的经济发展。该行有时也提供紧急援助,帮助受到灾害或战乱冲击的国家进行恢复。这都给全球经济发展起到了正面的作用。但也有者认为,世界银行在上容易受到大国和大企业的影响,其贷款附加的条件可能削弱贷款接收国的主权。还有者认为,世界银行部分项目的审查存在问题,并未对开展项目的国家起到帮助作用,反而导致经济过度调整、甚至。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家曾经试图将美元兑黄金的价格调低至38美元兑1盎司黄金,但这并未美国贸易逆差的恶化以及金融市场对美元的不信任。1976年,IMF最终选择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会议,讨论如何建立新的国际货币秩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牙买加体系”。

  根据会议达成的协议,从1978年开始,美元中心汇率将被取消,国可以自行决定汇率制度。由于之前美元与黄金挂钩,这等于是正式承认黄金不再具备货币属性,成为一种大商品(在这之前,黄金价格已经名存实亡,兑换黄金基本需要按照市场价格购买)。牙买加体系奠定了如今全球主要国家浮动汇率制度的基础,也削弱了美元界经济中的地位。

  不过,得益于旧秩序打下的基础,美元依旧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全球金融市场中,石油、金属、农产品等大商品贸易仍大多采用美元定价。一方面,这是因为美国的经济实力能确保美元币值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欠发达的国家,实现货币直接兑换具有较高的成本,例如需要在对方境内设立清算机构。因此,通过美元进行贸易也是一种最方便、最符合习惯的方式。

  牙买加协议签署前后,全球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中东石油出口国在全球经济中分到更大蛋糕。这给中东国家带来了巨额贸易顺差和大量美元外汇。中东国家本身经济较为单一,国内缺乏投资渠道。这导致巨量的“石油美元”流入全球,造成了资本市场波动。

  平均而言,投资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能获得较好的回报。1970年代至1980年代,尽管石油危机引发了经济低迷,但全球经济仍得仰仗发达国家。这就出现了石油美元回流的现象:石油出口国输出石油,获得美元,再把美元重新投资到美国等发达国家。如果找不到投资目标,许多中东国家则会购买美国国债。

  石油美元对美国实体经济的投资有利于美国企业,对美国国债的购买又减轻了美国的财政赤字。而美国国力的增强,又能反过来巩固美元在全球市场的地位。这看起来像是一个良性循环,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全球经济失衡”。

  虽然中东国家的美元回流令美国经济受益,但在石油美元崛起之初,经济却了二战后最大的经济危机。

  油价上涨的最直接原因是1973年10月发生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当时,埃及和叙利亚对以色列发动了两面夹击,并得到大量阿拉伯国家的支持。沙特、伊拉克、科威特、约旦、利比亚以及巴勒斯坦人都提供了支持,甚至巴基斯坦和摩洛哥也象征性地派兵支援。

  但是,在美国等国家支持下,以色列获得了更先进的武器,并最终击败阿拉伯国的联军。战后,作为对美国和国家的报复,阿拉伯国家组成的石油输出国组织(也称欧佩克)美国对以色列提供帮助,宣布集体禁运并减产石油。

  油价的突然飙升提高了原材料价格,导致许多国家的工业产值萎缩。1973-1974年,美国股市发生崩盘,成为现代史上最严重的金融市场危机之一。此外,油价上涨不但导致商品供给减少(生产成本上升),还导致商品价格提高,美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每年物价上涨幅度甚至超过10%。同时,生产受到阻碍也意味着企业裁员,给社会带来了较高的失业率。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谓的“滞胀”现象:经济增长陷入停滞,但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却很高。

  1981年,罗纳德里根接替吉米卡特担任美国总统,这使情况有了转变。里根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包括降低税率、缩减社会福利、减少国家对企业的干预。美国经济在经历80年代初的衰退后,终于了复苏。

  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1979年-1987年担任美联储的保罗沃克尔。尽管吉米卡特在经济政策上不太成功,但他提名沃克尔担任美联储算是找对了人,也给里根时代的美国经济复苏提供了客观条件。

  沃克尔执掌美联储的时代,美国奉行紧缩货币供应的政策。从1979年秋到1980年春,美国基准利率从11%上升至20%。尽管加息过程中,美国通胀率也从11.8%升至14.8%,但利率达到20%后,通胀有了减轻趋势。1980年冬至1981年春,美联储又三次将基准利率上调至20%,最终确保了美国通胀的下降。

  里根时代的经济政策让美国实现了该国历史上最长的一轮经济扩张(1983年-1991年)。与此同时,里根的政策也给克林顿时代打下了基础,让美国经济在1990年代实现了高科技推动下的持续增长。

  但是,这些经济政策也留下了后遗症为刺激经济而过度放松监管,给金融机构提供了投机的温床。与此同时,对消费者信贷的放松也转变了居民消费方式,美国人开始不再储蓄。最重要的是,财政支出的大幅扩张导致美国债务膨胀,从原先的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

  尽管美国财政赤字在克林顿时代得到一定缓解,但在老布什和小布什时,美国财政赤字也是持续上升。而且,除了宽松财政政策,还要考虑到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后推行的宽松货币政策。1989年至1994年初,美联储所设基准利率从9.75%逐渐降至3%,给美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裕的流动性。

  流动性过剩给2000年互联网泡沫和2008年次贷危机的发生埋下了隐患,而金融危机的不断发生又货币采取更多的宽松政策,以图刺激经济复苏。2000年纳斯达克科技股泡沫后,美联储在一年内将利率从6.5%下调至1.75%。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后,本伯南克接手美联储,不但将利率下调至接近于零,还推出了所谓的“量化宽松”举措。

  根据“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会从一级交易商(一般是大银行)手中购买美国国债和机构资产担券,以此对金融系统注入美元。美联储希望这种措施能压低长期利率,促进实体经济的借贷活动,帮助美国经济在危机后复苏。至此,美元的流动性已经彻底改变,不再有战后的短缺,反而变得很充裕。

  对于任何存在长期贸易逆差的国家来说,其货币都会面临贬值压力。但美元似乎是个例外。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但它依旧是重要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也是央行最主要的外汇储备。这种储备货币的地位仍令美元具有很大优势,尽管不像战后那么大。

  美元被投资者归为“避险货币”一类。其他避险货币还包括法郎和日元,前者因为国家的中立性和银行系统的特殊性,在传统上就被视为避险选择。而日元成为避险货币,则是因为它具有融资套利功能。

  但是,受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赤字影响,美元的公信力已到削弱。例如,伯南克实行的“量化宽松”,本质就是一种印钞政策,增大了美元的供应量。一些者认为,美联储通过低利率和“量化宽松”压低了美国国债收益率,是在帮助债台高筑的美国进行融资,并导致持有美元外汇储备的国家损失。

  这就是货币面临的问题。由于不与任何有价值的实物挂钩,货币可以任意增发。结果可能会引发风险,例如货币竞争性贬值。除了美联储,日本央行、英国央行、欧洲央行也都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而说法都是“刺激经济”。但实际上,在外汇市场,相关政策的最终结果都是拉低了本币汇率。例如,2012年末,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上台后推动日本央行采取宽松政策,现在日元已从当时的85日元兑1美元贬至120日元兑1美元,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日本的出口。

  2000年互联网泡沫后,为了对冲美国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全球经济体就已着手对外汇储备进行多元化。IMF数据显示,2001年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例创出71.51%的高峰,随后逐渐下降。2013年,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例曾降至61.05%的低谷,较12年前下降了10个百分点。

  IMF数据显示,2014年,美元占全球外储比例为63.06%,欧元占比为22.08%,英镑占比为3.79%,日元占比为3.93%,此外加元、澳元、法郎和其他货币也占有一席之地。相比之下,在1999年欧元出现时,它的占比只有17.9%,而加元、澳元的数据还没有出现在统计中。

  全球货币秩序正越来越朝着货币多极化演变。2009年3月,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后,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曾经IMF对全球货币秩序进行,将IMF的特别提款权(SDR)作为储备货币和汇率基准。由于IMF在成立之初就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多边机构,隋棠拍广告忘记戴胸罩因此美国出于对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并不会很快接受这一。

  但是,与二战结束后相比,美国的经济实力毕竟是大幅下降了。在后美元时代,货币割据已经成为主旋律。欧洲经济一体化诞生了欧元,加强了欧盟在全球经济中的话语权;英镑、日元、法郎等传统外汇币种依旧具有吸引力;澳元、加元借助本国强劲的大商品经济国际舞台;中国正不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市场,希望人民币能加入IMF特别提款权的货币篮子。这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也许在不远的将来,美元终将跌坛。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