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仅要致力于防止难以预料但影响巨大的“黑天鹅”式的大规模传染病、气候灾害等的出现,同时需要时刻当前人类社会极有可能面临的影响同样巨大的“灰犀牛”式的各种长期性气候风险。
中央气象台今天(6月30日06时)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南方多地有强降雨,这也是连续第29天发布全国暴雨预警。今年夏天,我国南方多地洪涝遭害,洪水围城频频上演,洪涝灾害造成26省区市、超过1100万人次受灾。
面对气候变化对生态带来的不利影响,叠加新冠疫情所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国将在适应气候变化以及降低气候变化引起的灾害和风险方面将面临更为艰巨的任务。
而在全球范围内来看,在全球200多个国家与地区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全球、经济与社会格局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由于疫情对经济活动,尤其是交通活动的影响,我们很可能会看到今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但这仅可能是疫情下一个短期波动,随着经济活动的回升,排放增长很可能会出现迅猛反弹。
目前的全球气候治理极易陷入如下的困境:一方面疫情暴发、经济衰退和油价大跌相互叠加,不仅削弱了的气候应对与低碳转型过程中的资金支持力度,影响了对采取更有力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问题的支持,从而导致全球应对气候行动放缓,致使已经确定的气候政策措施被撤回或者弱化;另一方面,气候系统在百年到千年尺度上对温室气体变化的响应取决于温室气体的累积排放量。疫情期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暂时性下降很难对气候升温态势产生根本性影响,即使全球排放现在回到零或者稳定在某个值之后,温度的响应还要继续若干年,温度不可能立刻下降。
可见,全球气候危机并没有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减轻;相反,各种气候灾害性事件的频发将我们带入了多危机并存的复合型风险时代。6月1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粮食展望》报告指出,由于疫情带来的市场紊乱以及气候变化下旱灾、蝗灾影响的持续,全球正濒临至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这场超前规模的粮食危机正逐步逼近发展中国家的庞大贫困群体,即便在温饱无虞的发达国家,食品产业链也面临断裂危机。
可以说,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气候治理正步入一个“新危机时代”,地球的稳定性和恢复力正在日益迫近其临界点。我们不仅要致力于防止难以预料但影响巨大的“黑天鹅”式的大规模传染病、气候灾害等的出现,同时需要时刻当前人类社会极有可能面临的影响同样巨大的“灰犀牛”式的各种长期性气候风险。
2019年11月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全球系统研究所的蒂姆·莱顿研究小组在《自然》上发表题为《气候临界点——风险太大,不可心存侥幸》的文章,指出我们现在正处于“地球紧急状态”,包括亚马逊雨林地区广泛、北极海冰减少、大规模的珊瑚礁死亡、格陵兰岛和南极西部冰川融化、永久冻土融化、寒带森林的不稳定以及海洋循环变慢在内的九个领域已经逼近气候临界点,而且其发展速度比之前所预测的要更快。如果全球变暖继续以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全球气候危机将系统性崩溃的不可逆临界点。
2020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所发布《2020年全球风险报告》也强调,就长期风险而言,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失败已经成为影响深远的首位风险,其他风险如极端天气事件、生物多样性减损、新型病毒、水资源危机、粮食危机也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气候变化带来的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危机,具有不可低估的纽带传导性,体现为如下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全球气候变化系统性危机具有全面性,不会局限于某一行业或某一区域。全球气候变暖会引发海平面上升、气候干旱、洪涝灾害、山火、虫害、地震海啸等诸多问题,不仅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与安全,也着发达国家的稳定与繁荣。二是与其他系统性风险类似,诱发全球气候变化系统性风险的因素众多,现有的技术条件难以有效预测。因此单纯的技术乐观主义,如大规模进行气候调整与干预的地球工程并不能对气候变化形成根本性遏制。三是全球气候变化系统性风险具有内生关联性和传导性。这意味着由气候变化所引起的某种或几种直接风险首先触发危机,然后通过内生的相互关联形成传导途径,从而会导致危机的“级联”恶化,进而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等各个层面发生连锁反应。这种系统性风险就其性质而言是难以预测和防控的,不断挑战人类既有的大数据风险预测能力。
从根源上而言,大规模传染病与气候变化、野生动物买卖、贫困及基础卫生条件差等问题息息相关,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已经进入了纽带安全时代。大量科学案例和实验确认,气温升高会使任何介质流行病受到影响,如虫媒的生态和地理分布发生改变,增加虫媒疾病发病范围和发病率,影响较大的有疟疾、血吸虫、登革热等。而大气循环可改变水媒微生群,影响霍乱、伤寒、菌痢等流行病。气候变化还导致生物栖息地发生变化,动物、人类开始接触此前从未接触但易受感染的病原体,进而产生更多新的流行病。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的同时,人类与之斗争多年的埃博拉、登革热等流行病又卷土重来,使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雪上加霜。埃博拉病毒会引起严重的出血热,死亡率高达90%。最新一轮的埃博拉疫情始于2018年8月并在2019年稍得以遏制。然而 2020年6月初,刚果国对外发布声明称西部姆班达卡市附近又出现新的埃博拉疫情。据2019年英国学者在《自然·通讯》上公布的研究,此前埃博拉病暴发概率模型,顾顺章灭门案都忽略了保虫宿主生态学和气候变暖的潜在效应。在气候变暖的情景下,可能暴发埃博拉病的地区都将会增加,尤其洲部此前没有出现过疫情的地区。
又如随着气候变暖进程加速,由伊蚊所导致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热疫情再度引起世界的重视。2019 年初以来,地处南亚的孟加拉国以及东盟多国(菲律宾、越南、老挝、泰国、新加坡等)登革热病例数量均呈现异常增幅。2020年1月以来,阿根廷、洪都拉斯、巴西、牙买加、秘鲁、巴拉圭等国也陆续爆发了严重的登革热疫情,导致多国宣布进入紧急卫生状态。气候变化加速了国际公共卫生危机进入多发期,上述流行病的再次爆发同新冠病毒蔓延交织在一起,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应对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2019年3月由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和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联合发布的《中英合作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气候风险指标研究》报告指出,如果继续推行现行政策并停滞不前,全球将会处于高排放径上,由此所带来的直接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将会影响。
在目前径上,到2100年全球平均温度升高和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中心估计值分别约为5℃和80厘米。而在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下,升幅可能到7℃和100厘米。这种升温速度将会给人类和自然系统带来严重:到末,热浪、洪水、农业干旱的频率都以近10倍的速度增长,不仅将导致全球范围内更为严重的粮食危机与资源争端,同时还会增大各种新型传染病大规模突发的风险。基于此,必须立足未来气候风险的长远情景,考虑“最坏”结果,将气候风险和韧性治理的分析纳入决策,从根本上提升国家在复合危机治理中的应对能力。
目前,对于新冠疫情与气候变化交织下的复合危机应对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2020年3月国际能源机构(IEA)执行董事法提赫·比罗尔就撰写评论文章强调,应该将发展清洁能源作为抗击新冠疫情刺激计划的核心。的经济刺激计划应该重点聚焦在提高清洁能源转型的发展、部署和融合,这样既可以刺激经济反弹,还可以加速能源转型进程。该举措同时可以应对包括气候危机、水资源危机、粮食危机、生物多样性危机等在内的长短期危机叠加效应,从根本上提升一国的复合型危机应对能力。目前油价的大幅下跌,也是降低或取消化石燃料消费补贴的大好机会,进而为能源转型投资和社会能源公平实现提供契机。
2019年12月疫情前,欧盟曾公布了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欧洲绿色协议”,旨在到2050年使欧盟成为全球首个“碳中和”地区,并在整个欧盟经济体中实现有效的碳定价。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欧盟委员会冯德莱恩于2020年5月呼吁,欧盟应实施“欧洲绿色协议”投资计划,将其作为应对疫情、恢复经济的重要事项。在此背景下,于2020年6月3日通过了一项总价值为1300亿欧元的经济复苏计划(2020年—2021年),目标直指“气候转型”和“数字化转型”。还将提供70亿欧元用于氢能基础设施建设,额外提供50亿欧元用于增加联邦铁股本,提供20亿欧元用于建筑节能和气候适应措施。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等机构的研究表明,中国未来极端天气气候引发的灾害将趋多趋强,高温、洪涝、干旱、虫灾等灾害风险加剧带来的影响日益加大。在后疫情时代,中国也将面临提升国家复合危机应对能力的诸多新要求。
在本次疫情应对中,中国就强调国际公共卫生危机应对需要跨领域,将检疫防疫、监测协调、药品研发、、保障等诸多环节都纳入到全球卫生治理中。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从可持续安全的角度将全球卫生安全与全民健康覆盖、生态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
国家习在第73届世卫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中国将在两年内提供20亿美元国际援助,用于支持受疫情影响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抗疫斗争以及经济社会恢复发展;中国将同联合国合作,在华设立全球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努力确保抗疫物资供应链,并建立运输和清关绿色通道;中国将建立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加快建设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助力非洲提升疾病防控能力;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中国将同二十国集团一道落实“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并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加大对疫情特别重、压力特别大的国家的支持力度,帮助其克服当前困难。
与此同时,作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的“一带一”也逐步纳入生态与健康协调发展。绿色“一带一”的提出是全球生态文明在“一带一”框架下的具体体现。绿色发展是人类得以发展的基础,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最终可以提升在复合危机中的应对能力。如自2016年以来开始建立的“一带一”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目前已经下设上海合作组织环保信息共享平台、中国—东盟环保信息共享平台、“一带一”中蒙俄经济走廊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一带一”绿色丝使者计划以及环保技术国际智汇平台5个子平台。就长期发展而言,这些日益制的平台不仅可以为企业绿色投资、清洁能源新基建开展等提供基础信息和决策支持,同时基于气候变化和生态的沿线预警机制建设也能提升中国在大区域治理中的复合危机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