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是举世的老区,也是众所周知的贫困山区。开发建设大别山红色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承载着帮助老区人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历史重任,寄托着各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实现后发赶超的希望和梦想。
2007年,麻城市委、市经过调研,发现了龟峰山崇山峻岭间连片盛开的红杜鹃这个旅游新亮点,于是作出了开发和红杜鹃旅游品牌的决定。
这年10月,该市邀请中科院林业专家来龟峰山实地考察论证和取样鉴定后宣布,麻城现有生长周期达数百万年的古杜鹃(映山红)原生态群落100多万亩。其中,龟峰山集中连片的古杜鹃群落面积达10万多亩,现存树龄均在300年以上,其面积之大、年代之久、密度之高、花色之美、品种之纯、保存之好,全国一绝、世界罕见,极具开发价值。
为向外推介和宣传杜鹃花这个品牌,2008年4月,麻城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麻城杜鹃文化旅游节,使杜鹃花一下扬名天下。“四月天,麻城看杜鹃”也随之响彻。
同年4月16日,麻城·中国杜鹃花城旅游发布会在龟峰山杜鹃广场举行。湖北省旅游局和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领导、昆明植物研究所专家、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负责人、各大新闻记者,以及省内近百家旅行社代表参加了发布会。会上,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向麻城颁发了证书,认定麻城龟峰山风景区杜鹃花海为中国最大的原生态古杜鹃群落。会上还为龟峰山杜鹃花王投保960万元。龟峰山杜鹃花王是杜鹃花海中最大的一棵杜鹃,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杜鹃花中最大的一棵,树龄300年以上。其神奇之处在于一个树蔸上同时生长着56根树干,十分壮观。为杜鹃花王投保960万元,寓意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生长的56个民族血脉相连。麻城市通过决议将杜鹃花列为市花。随后,杜鹃广场、杜鹃大道、杜鹃宾馆等配套旅游服务设施相继开工建设和投入使用。
今年4月25日至5月10日,麻城举行第二届中国·麻城杜鹃文化旅游节。4月26日至28日,来自、、英国、挪威、日本、尼泊尔和国内的60多名专家,出席中国麻城杜鹃花国际学术研讨会,对麻城杜鹃花再次进行了实地科考和学术交流。
4月28日,国际杜鹃花专家实地考察后得出了“湖北麻城的杜鹃花(映山红)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集中、最古老、最壮丽的映山红群落”的权威结论,专家还麻城申报龟峰山杜鹃花为世界自然遗产。麻城市正着手启动“申遗”程序。
通过节会的宣传推介和专家的权威发布,麻城的杜鹃花也像“洛阳牡丹”一样,品牌越叫越响。近3年来,麻城市共计接待游客2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10亿元。全市农家乐已发展到30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2000多人,年创收入1200万元。龟峰山风景区龟峰山村,依托景区建成民俗一条街,户均旅店和餐饮收入超过3万元。
位于海拔1729米的大别山主峰天堂寨脚下的罗田县九资河镇,在进入之前还是一个典型山区乡镇,采伐林木、茯苓加工是全镇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然而,林木生长的进度永远赶不上人类采伐的速度,茯苓加工同样要消耗大量的林木资源。传统思维惯性中的“靠山吃山”,总难免有“坐吃山空”之忧。
九资河镇辖区内山清水秀,景色迷人。全镇拥有林木50万亩,已查明的植被乔灌木74科664种,草本植物24科164种,是湖北仅存的几个“植物标本库”之一,尤其是独具一格的“天堂红叶、九资河田园风光”被游客誉为“中国最美田园风光”;环镇区周围20公里内有安徽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湖北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天堂寨、青苔关、薄刀峰、天堂湖等景区;镇内还有平坦原、三省垴休闲避暑区、环天堂湖度假区、堂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官基坪明清古民居等旅游景点,是大别山区旅游的集散地,也是省旅游发展规划确定的大别山游客接待中心,国民党八大金刚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立足秀美的自然景观、悠久的人文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九资河镇围绕旅游要素,整体推进旅游开发。通过大规模交通建设,打破了景区景点之间条块分割、分散经营的局面,构筑了畅通的旅游通道循环网络。在镇区实施了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五化”工程,完善了供水、供电、通信等配套设施;引进武汉惠涛集团投资近500万元在三省垴风景区兴建了星级宾馆,扶持群众在堂、大地坳、徐凤冲等村建起青砖古瓦的农家旅馆120家,日接待能力超过2000人。引进江西客商投资300万元开发了天堂峡谷漂流项目、武汉客商投资200万元创办了占地50亩的药植观赏园、投资2000万元开发三省垴旅游区,自主投资500万元重点建设了堂民俗村,兴建了民俗园等,推出了三省垴生态游、新屋垸古宅游、天堂湖水上游、堂民俗游、天堂峡谷漂流五条旅游线,构建了初步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2009年,全镇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500余人,旅游经济收入过8000万元,一举进入湖北旅游名镇行列。
在旅游资源禀赋方面并无独特优势的英山县红山镇山村,在2008年全省首批“100个旅游名村”评选中高居36位,其创新实践堪称经典,也为大别山红色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建设中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树立了一个不难效法的榜样。
早在1998年,山人就以超前的眼光创建了全国第一家茶叶公园。2006年,山茶叶公园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山村位于英山县城近郊,距县城不足3公里。多年来,该村突出农字特色,做活茶旅文章,形成了“游茶叶公园、品乌山春茶、观绿色景观、吃农家饭菜”的旅游格局,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旅游名村建设的新子。2009年,全村茶叶收入近800万元,旅游业收入达到600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5500元。
围绕建设“茶叶专业村、农业观光村、休闲度假村”的目标,山村注重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旅游名村建设规划。在规划设计上,注重、土地、生态的,体现资源与相统一、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山水田园风光格调,将全村景观建设、产业开发、居民住宅、山水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合理确定景观建设布局、农民小康住宅区布局和产业开发布局。在规划实施上,该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总体要求,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实行先产业后景观、先基础后配套的滚动式开发,做到开发一处见效一处一处,使该村在旅游名村建设中体现出茶乡特色,彰显了田园风光,实现了集约开发、可持续发展,整体上形成了“一户一个景、一垸一幅画、全村茶公园”的风貌。
茶叶是山传统产业。该村始终把壮大茶叶产业作为建设旅游名村的重要举措来抓,大力推进生态茶园、标准茶园建设,投资100多万元兴建了茶叶加工厂,组建了茶叶专业合作社,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全村年人均茶叶收入达到3000多元。在此基础上,着力做好茶旅结合的文章,逐步形成了“上茶山、游茶园、采茶叶、对茶歌、观茶道、品茗茶、购茶品”的茶叶特色旅游。武汉、黄石、鄂州等大中城市旅客经常慕名到村观光旅游,还先后吸引来自美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的游客。
依托自然景观和茶叶公园,该村还通过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等措施,鼓励农户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推出了“当农家人、干农家活、吃农家饭、购农家品”的旅游产品。2009年,全村34家“农家乐”实现旅游收入500多万元,户均15万元左右,带动农民就地就业178人,户均5.2人。为规范“农家乐””旅游的发展,该村成立了“农家乐”协会和“农家乐”星级评定委员会,制定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分细则,引导“农家乐”提档升级。
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www.hengpuna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