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成都民俗老画家:画二十四节气 传递风俗人情

※发布时间:2017-9-14 9:17:04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大寒是最后一个节气,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这一节气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就是“食补”,八宝饭,芪杞炖子鸡,羊肉炖白萝卜,红杞田七鸡等都是百姓餐桌上必备的佳品。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二暑连。秋处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在没有“天气预报”的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至今仍在影响国人,指导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这一消息令著名老成都民俗画家戴树良欣喜又欣慰。他通过手绘民俗画的方式,对二十四节气进行解读。正在写春联的《立春》、出嫁女回娘家的《雨水》、忙着收割小麦的《芒种》、围坐裁剪银杏叶的《立秋》、邀上三五好友赏菊的《霜降》、腌腊肉的《小雪》……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民俗的重要方面,各个地区都有民谣、歌谣。我搞了几十年的民俗画,但发现四川地区很少有谁系统地画过二十四节气。”在戴树良的作品中,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有四川民俗,还参考了中国其他地区的民俗进行创作,“因为经纬度的差异,节气在南北方也有区别,我综合了南北民俗中相对比较有特点的民俗进行创作。”

  据戴树良介绍,《二十四节气》民俗国画是他在2008 一2009年间创作的。当时有关方面要在出一本《二十四节气》和中国《十二生肖》的画册书,同时戴树良自己也早就有了画节气民俗画的想法,“我认为二十四节气除了在农业、医学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外,在二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包括十二生肖都是中国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戴树良在四处收集资料后开始着手绘制。在创作绘制过程中,用的是传统水墨画形式表现,做到精心构图丶色彩雅致。同时他考虑到画的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因此参考了各地民俗,“比如‘立秋’画面主要是一家人在丰收的瓜藤之下剪戴楸叶等,是表现的北方的民俗活动。而‘立春’‘惊蛰’‘清明’‘立夏’‘小滿’‘立冬’等主要是参考四川的节气民俗画面。”

  戴树良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就致力于老成都民俗画的创作,在成都晚报《老成都》栏目发表老成都民俗画作品“每周一期都有一幅画,连载了十余年,一千余幅老成都民俗画。”多年创作,戴树良先后出版有《老成都民俗百图》(流沙河老师作序)、《老成都童戏百图》、《老成都童谣画》等作品。

  “我理解的民俗画并不是单纯的艺术创作,它更有记录城市历史的作用。”戴树良说道,“以后的人们看到画后,可以从画中了解过去的风俗人情故事。”所以他对民俗画的创作慎之又慎,对画面的每个细节都重视历史,画史料型民俗画。“每每遇上细节不清楚的地方,我总是会追根溯源,找到当事人‘取经’,争取不让错误的民生画面出现,让后人产生。”而著名诗人、学者沙河老师对戴树良作品谓之曰“不仅是诗还是史”。

  而2014年,作为中国邮政发行全国各省会城市民俗老风情首日纪念邮封票重要项目(已发行了老、老上海、老南京、津、老重庆)。戴树良负责创作的“老成都民俗风情”纪念邮封票从5月国家旅游日起,每月三个首日封,连续6个月(共18枚)向全国发行,为宣传成都民俗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被专家和称为成都的一张民俗文化名片。

  “民俗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些简单的、落后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民俗逐渐消失,一些民俗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更新,一些适应社会的新民俗产生。”戴树良认为,作为成都人应该了解成都的民俗文化历史,对有价值、有特色、有积极意义的民俗文化加以和发扬,“如孝文化戏剧(川戏、四川的一些曲艺),有积极意义的童谣、童戏等等,可以让人们认识到成都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戴树良说道,“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作为一个本土的民俗画家,有责任通过自己的绘画让人们了解四川的民俗,从而热爱本土。”华西社区报记者邱超 综合报道

  “槐柳阴初密”,立夏之后,从初生进入了繁茂。其实,按气象学意义,立夏并不是就到了夏天。本组画中选用的是立夏时节家家户户在水田里插秧时忙碌的场景。立冬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而本组画中的立冬,近景展现的是秋收后进补以度严冬的食物,而远景则展现的大家在秋收后的田里面耕田的场景,以备来年春季耕种打下基础。这些场面都可以很好的反应24节气指导着人们应季而种应季而收的作用,同时让人们通过这些农忙的场景,了解民俗。

  推荐:

  

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
币安app官网下载 币安app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