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鬼片看到这种经历你有过么?

※发布时间:2017-10-21 22:53:39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我就有过。不是因为故事情节有多么感人,单纯是因为觉得这部电影拍得太好了,发自内心想赞美它,并觉得这样的电影是看一部少一部,因此而。

  所以类型已经不重要了,恐怖片喜剧片都可以。影史经典不必提,有一些相对不那么知名的电影,都曾令我。

  比如我逢人就推荐的,丹麦电影《饥饿》(Sult,导演亨宁·卡尔森)、匈牙利电影《旋转木马》(Korhinta,导演佐尔坦·法布里)……这些电影让我看完之后,浑身洋溢着电影所赋予的力量,让人觉得平庸、懒惰、疲劳都不再,再多烂片都不。

  无疑,那部电影更合时宜,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那个崇尚写实和「新浪潮」的年代,拍一部描述工人的「愤青」(正的angry young man,没有贬义)电影,是合乎潮流的事情。

  但是呢,这位导演在一年之后偏偏又拍了部骨子里反维多利亚时代的「鬼片」,那就是《的人》,改编自亨利·詹姆斯的小说《螺丝在拧紧》。

  原著小说的伟大不必提,而改编也绝不逊色。这的功劳有一半要归于杜鲁门·卡波蒂,他为影片加入了爬虫、残花这些很让人回味的场景,还有他操刀的对白非常有弗洛伊德的味道。

  影片的含义非常丰富,可以从很多个层面去理解,的儿童、对维多利亚时代男权的、导演半自传体因素、恋童癖、心理执念,都是说起来没完没了的话题。此外,导演克莱顿最厉害的几个地方,是将亨利·詹姆斯原著的暧昧和多义表达出来了,用非常视觉化的方式。

  比如每次鬼出现前,必先出现黛博拉·蔻儿反应的表情镜头,这就让观众琢磨,到底是真的有鬼呢?或仅仅是她的幻想?小说中是否真的出现鬼的问题在文学史上争论过几十年,也是没有结论的问题,电影用这种方式来暧昧地呈现,非常精彩。再一个是叠化用得妙,那是1960年了,很少有人再这么大量地使用叠化。

  虽说这是「鬼片」,但影片其实不太恐怖,所以当时的人觉得难以定位,观众和影评人都会拿Hammer恐怖片作参照,就显得不伦不类了。恐怖片并不需要以恐怖的程度来评价好坏的。

  摄影师Freddie Francis说,虽然影片没有得过摄影项,但他认为这是自己摄影最好的作品。此公掌镜的其他电影包括大卫·林奇的《象人》《沙丘》《史崔特故事》,卡雷尔·赖兹《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上》《法国中尉的女人》,斯科西斯《恐怖角》,罗伯特·穆里根《月亮上的人》及克莱顿前作《上流社会》,可见佳作如云,这个评价实在很高。

  而特吕弗,我们所知的有史以来最火力凶猛也最真良的影评人兼导演,在伦敦一家餐厅吃饭时偶遇导演杰克·克莱顿,他并没有上前打招呼,而是让侍者代递了一张餐巾纸,写着:

  他故意跳过了大卫·里恩、迈克尔·鲍威尔和卡罗尔·里德等一拨大师,把此片称为《牙买加旅店》和《贵妇案》后最好的英国电影,这固然是特吕弗惯有的热情和夸张,但是,我愿意相信这是的。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