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态势与发展趋向的共词分析

※发布时间:2020-9-9 17:36:38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为推动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在进一步的深化研究中应拓展研究对象,加强运行机理探讨,构建学术共同体,注重研究范式多元化。

  内容提要:近年来共词分析技术在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文献研究方面更为突出。运用共词分析的方法,对1998-2018年国内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一定的研究基础形成,发文的核心作者和机构群出现,相对集中的研究范围聚焦,但同时也存在亟须完善之处。为推动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在进一步的深化研究中应拓展研究对象,加强运行机理探讨,构建学术共同体,注重研究范式多元化。

  标题注释:2017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雄安新区公共服务体系与教育发展规划研究”(编号:17JZD012)。

  作者简介:刘奉越,男,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大学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教育和职业教育; 符莘悦,女,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 071002)。

  学习共同体“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1],使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是“孤独的知识探求者”,而是由“个体时代共同体时代”;使“在一生中的任何时间都有充分的学习机会。因此,每个人均需通过学习,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达到的实现”[2]。随着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社区建设的持续推进,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如《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2014)提出“鼓励发展民间学习共同体”;《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2016)强调要进一步“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共同体建设”。同时,学习共同体研究也受到学界的关注,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取得较为丰硕的。

  厘清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有助于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研究者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取得一定进展,如张晓娜在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内涵、特征和构建策略方面进行回顾,并对如何进一步深化研究进行展望[3]。朱洪翠和张景斌对国内U-S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理论基础、运行模式、运行策略和运行成效影响因素等取得的进行总结,并针对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共同体本土化理论,深化共同体培养成效评估标准研究,探索建立良性的共同体运行机制[4]。何超群和吴锦程基于对国内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主要研究内容的系统梳理,分析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发展方向[5]。尽管学界对国内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进行一定程度的回顾和分析,但是大多数建立在传统的归纳和总结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缺少运用文献计量方法的可视化分析。

  作为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共词分析(Co-word Analysis)是一种有效地映射文本数据关系强度的自动化内容分析技术,与其他类型的统计图形相比,它所构建的词汇图并不显示数据,而是以模型的形式对其进行诠释[6]。近年来,随着可视化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共词分析法与科学计量理论融合的程度不断加大,并且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态势分析方面广泛应用。基于此,本研究对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定量考察和定性分析,呈现总体研究框架和基本发展脉络,探究研究的主题内容、前沿热点与发展态势,为后续研究的拓展和实践的深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为数据的权威性与全面性,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的期刊数据库,分别以“学习共同体”“教师学习共同体”“农民学习共同体”“社区学习共同体”和“员工学习共同体”为检索项,时间跨度为1998-2018年,共检索出2781条篇相关文献。为了提高研究样本的信度和效度,保障研究的可靠性,在语义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文献的清洗工作,剔除会议通知、政策文件、期刊征稿等与主题无关的非研究性文献,共得到有效文献2164篇。

  本研究采用当前文献研究的主流方法——文献计量分析,展现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的热点与发展态势。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基本原理,以检索得到的2164篇有效文献为样本,运用Bicomb2.0共词分析软件和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年载文量、核心作者、主要研究机构、文献来源、关键词等方面的分析,以探讨1998-2018年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的主题、热点以及发展态势。运用Bicomb2.0软件对文献的发表时间、作者分布、研究机构、期刊、关键词等进行文献计量,构建共词矩阵。利用SPSS22.0软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得到Ochiai系数相似矩阵以及高频关键词聚类树状图。

  为了解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的产出情况,以2164篇文献发表年份为分类依据,进行统计处理并以折线图形式呈现,以清晰地反映年载文量的变化趋势,具体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总体上1998-2018年学习共同体研究的载文量呈逐渐增长的趋势,年平均发文量为108.2篇。根据年载文量,可将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历史演进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萌芽期(1998-2004年),年载文量平均在3篇以下,1998-2000年甚至为0篇,这说明研究关注度和力量显然不足。第二阶段为探索期(2005-2009年),尽管研究取得一定进展,年载文量有了提升,但是总量仍然不足。第三阶段为平稳期(2010-2012年),虽然年载文量呈增长趋势,但是幅度较小。第四阶段为鼎盛期(2013-2018年),年载文量总体增长幅度较大,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尤其以2017-2018年为盛,其中2018年达到最高值,载文量为325篇,占文献总量的15.02%。这表明学界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关注度和力量明显加大。

  核心作者是指对某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具有较大贡献的主要研究者,分析这一群体能够较好地把握该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者。使用Bicomb2.0软件对研究者进行频次统计,发现2164篇文献的第一作者共计1811人。为了更好地识别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在此借用计算核心作者的普赖斯公式(N=0.749),其中max代表发文量最大的作者发文数,N代表最低发文量。将发文量最大的12代入公式,N≈3篇,即发文量为3篇和以上的作者为核心候选作者,结果表明发文量≥3篇的作者共计57人。由于受篇幅所限,本研究截取发文量≥4篇的22位作者,具体见图2。

  使用Bicomb2.0软件对研究者单位进行频次统计,发现2164篇文献出自1862个机构,平均每个机构1.1篇。频数≥9的研究机构15个,占所有机构总数的0.8%,具体见图3。在这15个研究机构中,除了有1个教育行政机关之外,其他均为高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具有丰富学术研究资源优势的高校是学习共同体研究的主要力量。

  对学习共同体研究文献的来源期刊以及期刊载文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期刊种类共有652种,频数≥21的期刊有16个,占所有期刊总数的2.6%。在这16个期刊中,CSSCI期刊6个,北大中文核心期刊4个,这说明学习共同体研究得到了国内学界一定程度的关注,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具体见表1。

  作为一篇文章核心内容的体现,关键词能够较为准确地展示某一领域的主流研究内容且具有易于收集等优点,可以很好地体现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7]。运用Bicomb2.0软件对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提取和统计,为确保词频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与合,对意义相同的关键词进行合并,如将“专业学习共同体”“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共同体”“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合并为“专业学习共同体”;将“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教师发展”合并为“教师专业发展”,等等。通过对2146篇论文中的3402个关键词进行排序,提取累计出现频数≥18的24个关键词作为高频词(累计频次百分比为29.26),具体见表2。由表2可知,除去学习共同体之外,居于前10位的高频关键词具体如下:教师专业发展(500次)、专业学习共同体(265次)、高校教师(146次)、专业发展(102次)、共同体(99次)、网络学习共同体(80次)、策略(59次)、实践共同体(55次)、构建(52次)、教师学习(51次),基本上代表了目前学习共同体研究的热点,同时也反映学界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教师学习共同体、网络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社区学习共同体以及教师专业发展上。

  在确定高频关键词之后,通过Bicomb2.0软件对它们进行共词分析,生成共现矩阵。利用SPSS22.0对相似矩阵进行聚类分析,采用“组间连接”的聚类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最终得到学习共同体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共词聚类树状图,具体见图4。在聚类树状图中,树状的分支形态以及组间距离的远近代表了不同高频关键词之间的相关程度。换言之,若关键词的距离越近,则表明它们之间越为相似。

  由图4可以看出,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热点大致聚焦于五大主题,现结合相关文献对它们具体阐述。

  第一,专业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向就是将关注的重心从“专业个人主义”转向“学习共同体”[8]。基于学习共同体和专业发展关系的分析,研究者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教师有组织学习的新范式,是他们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在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者、合作者、行动者和反思者转变,不仅能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很好的平台,教师也可以通过参加合作、共同分享、相互交流的方式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9]。研究者对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进行系统的探讨,内容涉及运行机制、影响因素、构建原则以及径等多个方面。如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形成机制、学习机制和关系维系机制[10];矛盾与冲突主要表现为发展目标不明、评价标准缺失、资源和制度保障不足、文化多元与文化共享关系失衡以及教师赋权不足、参与决策的意识和愿望缺乏等[11];应遵循共享但不追求同质化、组织文化重构而非实体的扩张、多重目的聚合而非离散等基本原则[12],等等。

  第二,学习共同体。学界对这一主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上。一是一般意义的学习共同体。研究者指出学习共同体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共同体,体现在多元的“教”“学”关系、平等的对话关系和黏合的情感关系层面上[13]。作为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组织,学习共同体对于构建学习化社会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它是终身学习的主要载体、丰富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提升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和获取发展资源的重要平台[14]。情境学习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网络理论、活动理论、社会互赖理论等为学习共同体提供了多元化的理论视角,由此在构建学习共同体过程中应因地制宜,采取多元化的策略。二是知识管理视角的学习共同体。研究者强调在知识联盟中构建学习共同体既有利于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和知识价值链增值,又有利于培育核心竞争力和促进个体专业发展[15]。“知识创造”式的学习共同体具有不同于以往学习共同体的交互体系,由交互主体、交互目标、交互资源和交互过程四个要素构成,促进学习者在交互过程中的表达、反思与创作,实现学习者及学习共同体的共同发展[16]。要遵循性、相互信任、社会互和自主学习的原则,从设计、人员组成和组织管理三个方面采取措施[17]。此外,为促进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知识建构的连续性,需要注重关联性问题的提出和公共知识空间的培育[18]。

  第三,实践共同体。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中观层次,实践共同体以共同实践为目的,强调广泛参与中的意义协商与相互认同,致力于实践能力的提升,是有效的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的[19],由此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者对这一主题的探究主要基于莱芙(Lave)和温格(Wenger)构建的实践共同体理论,强调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性维度,即相互卷入、合作视野和共享智库,是实践性知识生成的载体。有研究者以科研实践共同体为个案,基于共享模型和团队绩效具体内容的分析,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共享模型对团队绩效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20]。研究者认为实践共同体是教师迈向专业身份认同的新视野,比学习型组织更能促进教师的自主学习,并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特点,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实践共同体进行探讨。如提出要注重大学英语教师实践共同体的构建,具体包括构建以强份认同和专业认知为内容的价值型实践共同体,构建以、包容、分享为目标的融合型实践共同体,构建以反思、合作和发展为愿景的学习型实践共同体[21]。王一雯分析了幼儿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内涵以及对初任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从文化培育、平台搭建、机制完善以及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构建径[22]。此外,还有研究者从构成要素、遵循原则和阶段转变等方面对职业教育教师实践共同体进行系统的探讨[23]。

  第四,网络学习共同体。“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在帮助获取各种学习机会、促进公平和包容方面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为实现终身学习、减少对传统正规教育结构的依赖以及实现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多种创新的可能性”[24]。学界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学习共同体深度融合,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能够更好地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在不同领域和专业广泛应用,促进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者集中探讨了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参与意愿、角色、构建核心问题、构建径等。如于莎和刘奉越基于目标导向行为理论和决论,分析参与网络学习共同体行为意愿的内在影响机制,指出关联感和行为控制对参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又进一步正向影响参与行为意愿的产生;行为控制对参与行为意愿有着直接的正向影响[25]。张际平和张丽认为,网络学习基本的角色包括发起者、协调者、核心、技术支持人员和一般,部分同时担当着多个角色[26]。网络学习共同体为的合作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情境,研究者对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学习的内涵、模式、互动、有效性等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第五,社区学习共同体。研究者十分强调学习共同体在社区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指出将它与社区教育相融合形成社区学习共同体,不仅与的需求相一致,更有利于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进而形成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27]。社区学习共同体将社区教育的视角由“教”转移到“学”,引导由接受式学习转向自主式学习,由被动、单向的个体学习转向主动、互助的群体学习[28],是社区教育发展的第径;具有鲜明的社会资本属性,能够降低社区治理成本、提高社区治理效率和水平[29]。另外,研究者还探讨了建设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基础、困境、径等。如项秉健和汪国新指出,作为一种“微共同体”,社区学习共同体的两大基石是本质意志和共同学习[30]。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发展不容乐观,面临着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主体缺乏、保障机制不完善、激励机制未形成等困境[31],应采取价值引领、明确培育目标、优化草根结构、认定激励等优化径[32]。

  通过对1998-2018年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共词分析,学习共同体研究现状、研究脉络、研究热点以及前沿,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对发文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文献数量呈逐年递增的态势,尤其是近年来增长幅度较大,这说明随着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实践活动的持续推进,学习共同体研究由“边际”逐渐走入研究者的视野,受到学界的关注。

  2.通过对核心作者的分析,发现一方面研究群体具有广泛性,研究机构多,主要集中在高校,另一方面研究群体较为分散,研究者之间合作度较低,研究团队较少。

  3.通过对载文期刊的分析,发现刊载学习共同体研究的核心期刊主要分布在教育学领域,有逐渐向教育技术学领域扩散的趋势,但是没有受到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期刊的关注。

  4.就以高频关键词为主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而言,学习共同体研究主要聚焦于教师这一专业群体上,而对其他群体涉及较少。

  5.就学习共同体研究内容而言,探讨较为系统,涉及多个方面,如厘清了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和特征,诠释了学习共同体的价值和构成要素,分析了构建学习共同体面临的困境以及成因,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这些不仅为后续的深化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对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实践也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1.拓展研究对象。作为“已进入生理的成熟期,心理和情绪等已达到成熟,能扮演社会角色,参与全日制工作、履行、配偶、父母的和义务,享有法律上的各种、被所在社会承认的人”[33],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涉及形形色色的人群,就年龄来说,有青年、中年和老年;就职业来说,有公务员、教师、企业员工、农民,等等。当前国内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教师这一特殊的专业群体方面,而对其他群体探讨较少。在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建设大力推进的新时代背景下,多种类型的学习共同体呈现,如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基于工作场所的企业员工学习共同体等,这需要研究者注重不断拓展研究对象,走进它们的生活世界,描绘它们的生活图景。

  2.加强运行机理研究。机理原指机器的工作原理和构造,泛指在外部的影响下,系统各要素之间所产生的内在性、机能、控制方式等规则和程序的总和[34]。尽管学习共同体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呈现出不尽相同的外在特征,但是都具有一定的运行机理。运行机理是学习共同体组建、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和机制,对它的明晰既是理解学习共同体内涵的关键所在,又有利于厘清各构成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实现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有效创新和高效增值。当前研究者对学习共同体运行机理方面的探究较为薄弱,这种状况不利于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有效开展。“理论是行动的先导”。随着学习共同体构建实践的开展,将会对相关运行机理研究提出,由此学习共同体运行机理研究将成为研究者所关注的对象。

  3.构建学术共同体。“今天的科学家不能孤立地实践他的。他必须在各种体制的结构中占据一个确定的……每一个人都属于专门化科学家的一个特定集团。科学家的这些不同集团共同形成科学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意见,对于每一位科学家个人的研究过程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35]。学术共同体具有专业性、性、内聚性和协同性等特征,能够围绕某一研究主题形成凝聚力,有助于跨学科、跨结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在学习共同体研究方面,九把刀照片尽管国内研究者有了一定程度的合作,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研究团队数量较少,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局限于同事关系,团队或机构间的合作缺乏,导致难以出现具有影响力的合作研究和形成领域内的学术流派。随着学习共同体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构建学术共同体的意义越来越彰显。需要有效整合学术资源与研究力量,改变“单兵作战”的方式,加强研究者之间的团队合作,构建多种类型的学术共同体,增强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学说代表性和整体影响力。此外,学术共同体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学习共同体,它本身就是对构建学习共同体很好的践行。

  4.注重研究范式多元化。研究范式是一种世界观,“固有地反映了研究者对他/她生活和想要生活的世界的。它包括塑造研究者如何看待世界以及界中解释和行动的抽象和原则”[36]。结合文献的具体内容分析可知,当前对学习共同体的探讨囿于教育学,学科视野较为狭窄;主要集中在描述性、问题式的理论研究,对研究的运用较少,从而妨碍了对该主题的进一步深化和度探讨。“我们要接受的一个最困难的挑战将是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使之能够面对形成我们世界的特点的日益增长的复杂性、变化的迅速性和不可预见性”[37]。在今后的深化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在范式上有所突破,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切入,不断拓展学科视野。既要加强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功能、特征、模式等源发性理论研究,又要注重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开展参与式行动研究,以提升学习共同体研究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3]张晓娜.我国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7):84-85.

  [4]朱洪翠,张景斌.国内U-S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实践研究:回顾与前瞻[J].教学研究,2013,(5):15-19.

  [5]何超群,吴锦程.近十年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研究述评[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16,(3):93-98.

  [7]罗良针,余正台.基于CiteSpace的国内积极心理学研究演进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214-220.

  [9]郭书法,夏娟,燕.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径:专业学习共同体[J].社会科学,2014,(1):157-160.

  [10]秦鑫鑫,武民.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4):32-35.

  [12]孙元涛.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原则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1,(22):52-57.

  [13]赵振杰.论学习共同体中关系的特殊性及其管理径[J].学术交流,2018,(2):120-126.

  [14]刘奉越,冯琳.学习化社会视野下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6,(12):47-52.

  [15]张波,张德茗.知识联盟中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J].情报,2010,(5):32-36.

  [16]董伟.基于“知识创造”隐喻构建学习共同体的“交互体系”[J].图书馆学研究,2018,(14):96-101.

  [17]张波,张德茗.知识联盟中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J].情报,2010,(5):32-36.

  [18]岳丽娜,李玉斌.学习共同体知识建构的连续性问题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8,(1):19-21.

  [20]周双喜.科研实践共同体享模型对团队绩效的影响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1):230-234.

  [21].构建大学英语教师实践共同体[J].中国高等教育,2017,(5):57-59.

  [22]王一雯.实践共同体:初任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径[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9):85-89.

  [23]王屹,李天航.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J].现代教育管理,2018,(5):88-92.

  [25]于莎,刘奉越.参与在线学习共同体意愿的内在影响机制——基于目标导向行为理论和决论微视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5):86-94.

  [26]张际平,张丽.“在线实践共同体”参与动机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2):22-26.

  [28]汪国新.基于“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一种新的学习方式[J].中国教育,2010,(12):5-7.

  [29]丁红玲.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社会资本属性与社区治理[J].中国教育,2018,(23):132-136.

  [30]项秉健,汪国新.本质意志和共同学习:社区学习共同体的两大基石[J].教育学术月刊,2015,(10):33-40.

  [31]胡娜,马林.社区学习共同体发展的困境及突破[J].教育,2017,(6):45-48.

  [34]刘岩芳,陈好.网络引导协同效应运行机理研究——基于融合的视角[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8):60-64+54.

  [35]《学术诚信与学术规范》编委会.学术诚信与学术规范[M].天津:出版社,201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