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庄的风流韵事
成都平原东缘,延绵百公里的龙泉山脉,将成都平原与丘陵自然分界,它也是岷江与沱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如今,成都跨越龙泉山一向东发展,作为外围生态屏障的龙泉山脉将变成城市中央绿心。
在今年4月召开的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成都首次提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重塑城市经济地理,从优化城市空间开局起步,推动城市发展战略调整。在今年7月初召开的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成都明确提出,着力构建以龙泉山脉为中心,南北双向拓延、东西两侧发展的战略空间布局,推动成都进入“双城”时代。
目前成都正按照“十字方针”加快推进五大分区战略规划编制,其中“东进”战略被作为重中之重,着眼未来50年乃至100年发展,开辟经济社会发展“第二主战场”。
在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成都提出了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总目标之下还有很多“小目标”——“五中心一枢纽”便是最高度的概括,包括西部经济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为增强西部经济中心功能,成都还提出了具体的经济指标: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2年基础上实现“两个翻番”的发展目标。到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1万亿元。
但成都在审视的过程中也发现,过去数十年的发展,成都市的核心功能主要集中在成都中心城区。根据成都的测算,到2030年全市经济总量将达3.8万亿元、人口规模也将突破2200万人的承载极限。如果采用粗放型产业布局,必然加剧人口资源的矛盾。
这不仅造成了成都城区的人口密度过大,同时由于“虹吸效应”的存在,也不利于成都的二三圈层城市经济发展。
因此,通过城市功能的优化,打破固有的圈层发展,引导人口、产业合理分布,不仅能有效缓解职住分离、交通拥堵、公共服务不足等多种城市病,而且也能提高核心区的外溢效率和辐射能力,破解目前成都发展按圈层梯度衰减的难题,探索城市经济地理发展的成都模式。
为此,成都提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城市经济地理新图谱,构建“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网络化功能体系。“东进”重在推动成渝相向发展、培育发展新动力、开辟永续发展空间;“南拓”重在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和新经济成长区;“西控”重在提高产业门槛、提升资源利用方式,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北改”重在保持城市特性,形成城市更新示范区、工业发展转型区;“中优”重在通过“三降两提”保持历史文化特色,形成高端服务集聚区。
事实上,来自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信息显示,成都一直希望将城市和产业的发展重心向东和向南转移,其重要因素是——成都西边为传统的粮食产区与水源地,而成都北部则是主城区上风方向,且随着近年来成都经济的加速发展,这两个区域已经不适宜继续大面积开发。
成都市经信委党组施跃华表示,成都在上一轮产业规划中形成了40个园区和工业点,目前用地面积已超过90%,承载能力有限,同时园区产业特征不鲜明,也未做到产城一体,因此“成都制造业‘东进’势在必行”。
选择“东进”,优势在哪里?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范锐平表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就是要着力构建以龙泉山脉为中心,南北双向拓延、东西两侧发展的战略空间布局,推动成都进入“双城”时代。同时把实施“东进”战略作为重中之重,着眼未来50年乃至100年发展,产业分区、集约开发、集群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心东移,规划建设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和现代化产业,开辟经济社会发展“第二主战场”。
事实上,从过去成都经济发展重心观察,“东进”区域并非成都经济发展核心。此外,在龙泉山东侧,大部分区域尚为产业形态低端、经济不发达、人口聚集性弱的“三圈层”中小城镇。但原本由四川省资阳市托管的县级市——简阳市划归成都代管后,成为了激活全盘棋的关键一子。
“简阳划转以后,为成都城市格局的调整和优化、经济地理的重塑提供了机遇和空间。”成都市规划局局长张瑛表示,成都城市新格局确定为“一山(龙泉山)连两翼”。
进一步讲,张瑛称,“东进”区域是全域发展格局中的国际门户、产业新城和城市永续发展空间。他表示,成都将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心东移,空间上形成空港新城、淮州新城、简州新城、简阳城区等产城的功能板块。
更为重要的是,即将在2020年投运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不仅将是国内第四个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同时还将成为中国面向欧洲、东南亚、南亚、中东和中亚的国际空中新门户。同时,根据“东进”的布局,未来成都的部分城市功能亦将在此实现:如对外交往功能、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等,最终目的是要成为驱动成渝经济区,实现成都“全面体现新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目标的新引擎。
同时,成都还将优化工业产业布局,实现差异化发展。《成都市工业空间布局规划》目前正在修编,全市将布局20个工业园区和10个工业集中区。未来5年,成都将打造2-3个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国际产业竞争力的园区,争创1-2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10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
“成都制造业重心东移,龙泉山东侧将成为工业空间增量的主要拓展区域和工业经济增量的主要承载区域。”施跃华表示,成都将促进简州新城、淮州新城、空港新城等重点区域工业加快发展,开辟“成都制造”第二战场。
而成都简阳亦对外宣布,为承接产业“东进”,将重点发展高端智能制造、新能源和军民融合产业。力争到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工业园区建成面积达35平方公里,建成简阳空天产业园、简州新城现代装备产业园两个千亿级工业园区。
施跃华还补充说,未来成都发展的新一轮产业,重点是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突出发展汽车制造、航空航天、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差不多60%将向‘东进’区域进行转移。”施跃华表示,“东进”一定要做到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做到一个园区就是一个新城区。
人才将是成都“东进”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因为在人口红利后期,人才的价值被逐步放大。成都日前发布“人才新政12条”,主要针对这座城市未来产业发展所需,提出了一揽子方案。
首先是建立企业引才励制度,对重点创新创业团队和知名企业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在其上一年度对成都发展做出的贡献额度内,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励等多条励措施,鼓励高技能、高水准的人才投入成都建设。
其次,还将建立人才信息发布制度,即年初发布人才,明确全市重点产业领域急需紧缺岗位的人才需求;年末发布人才建设蓝皮书,分析全市人才现状、明确下一步工作重点。同时,在成都国际人才网适时发布人才工作动态信息,并启用“高端人才全球搜索系统”,实现人才供求信息的动态把握和精准匹配。
此次出台的“人才新政12条”,首次将已经在成都创新创业的本土创新型企业家和科技人才纳入“成都人才计划”资助范围。而在“招才引智”的同时,成都也不忘进一步激发本土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成都将设立1.6亿元专项资金,支持职业技术(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训、技能大师工作室面向社会培训资源,向有就业创业愿望的市民提供免费培训。
交通,是“东进”的先行指标。据成都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按照“轨道引领、全域覆盖、区域辐射、多制式推进”思,科学编制了由“市域国铁公交化、市域铁、城市轨道交通、多制式轨道交通”四部分组成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成都将以高密度的轨道快线引领“东进”,支撑“一山连两翼”的城市新格局,并初步拟定了12条连接“东进”产业新城的轨道交通线。
成都将采取减少龙泉山西侧区域土地资源配置与增加龙泉山东侧区域土地资源配置相结合的宏观调控措施,既推动重工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向龙泉山东侧转移,又促进龙泉山西侧产业用地提高产出效率,形成体现新发展的产业用地空间布局。
具体的举措包括:工业用地空间增量的60%布局“东进”区域,推动制造业东移;严格控制“西控”区域工业用地空间增量,加强管控;优化“南拓”“北改”区域工业用地布局,促进产城融合,提高产出效率,有序疏解“中优”区域一般性制造业用地布局等。
成都市国土局局长胡斌介绍,在保障工业发展空间方面,成都将通过优化基本农田布局,为天府空港新城、淮州新城、简州新城、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等“东进”“南拓”区域以及符合市委市产业定位的工业园区留足发展空间。
在统筹安排产业发展用地方面,成都还明确,土地利用年度计划除按单列外,倾斜安排70%的计划用于工业、物流、文旅、创新产业、农产品000061)加工及配套基础设施项目用地;每年单列不低于8%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安排农民集中建房计划指标2600亩,用于特色小镇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本文由来源于325棋牌 325游戏中心唯一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