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太原经济圈发展模式构想

※发布时间:2018-8-3 21:06:57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进一步强化了以核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为核心的三大经济圈,包括以为核心、京津冀为内圈的环渤海经济圈,以上海为中心、江浙沪为内圈的长三角经济圈,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粤港澳为内圈的珠三角经济圈,此外,还初步形成了长株潭、武汉、成渝、西咸等区域性经济圈。山西省也提出构建“太原经济圈”的发展战略思想,这对于强化太原辐射带动能力、引领全省经济协调发展、打造中部地区新的增长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我省“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继续支持太原率先发展,逐步形成太原城市经济圈,发挥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作用。“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构建“一核一圈三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格局。“一核”即太原都市区,根据今年出台的《太原都市区规划(2016—2035)》,其范围包括太原六城区、清徐县、阳曲县,晋中市榆次区和太谷县。“一圈”即太原都市圈,根据“一核一圈三群”的规划,其范围包括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的太原、晋中、吕梁、阳泉、忻州5市32个县(市、区)。这一系列思、规划和措施对太原及周边地市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现有的太原都市圈更多表现为一个区划概念,经济概念上的太原经济圈尚未形成。

  一是经济联系还不紧密,辐射能力相对较弱。核心城市太原的辐射力和带动力相对薄弱,与中部其它经济圈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存在比较大的差距。2016年,太原的地区生产总值为2955.6亿元,明显低于中部其他中心城市的经济总量,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武汉、长沙还有很大差距,经济增速也排在最后。加之我省各地区产业结构类似,互补性不强,联系松散,太原及其经济圈的集聚与辐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是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协调发展有待加强。受行政区划影响,地方和部门局部与经济圈整体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圈内部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产业特色不突出、产业类型雷同,导致工业园区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旅游开发各自为政,晋商文化旅游的资源和品牌均亟需整合;太原和晋中市区在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产业转移与、道衔接等诸多方面都缺乏协调,同城化进程滞缓。

  三是区域发展还不平衡,城市化水平普遍较低。在太原经济圈主要城市中,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城市化水平出现较大差距。2015年,各县(市、区)生产总值最高(小店区658亿元)与最低(娄烦县14亿元)相差近47倍,城市化水平最高 (万区97.6%)与最低(清徐县 32.6%)相差65个百分点。而这种城市化的巨大差异又会影响到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得区域差距进一步拉大。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其中,产业联系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不清晰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不对太原经济圈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再规划优化,太原都市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将难以发挥,不利于我省经济的健康长远发展。

  当前以太原都市区为“一核”、太原都市圈为“一圈”的架构主要基于城镇体系建设的框架布局。如何从经济角度实现“核”与“圈”的互动,这方面虽然也有不少研究,但总体来看还比较薄弱。我们以现有“一核”“一圈”的区划范围为基础,从产业联系层面对相关地区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以产业带建设为纽带,建立“以核带圈、内外联动、双向互济”的太原经济圈构想。

  太原都市区的区划范围基于《太原都市区规划(2016——2035)》,包括太原市六城区、清徐县、阳曲县,晋中市榆次区和太谷县行政管辖范围,面积6503平方公里,2015年常住人口 49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729亿元。

  太原经济圈的区划范围基于我省“一核一圈三群”中的太原都市区,包括太原、晋中、吕梁、阳泉、忻州5市的32个县(市、区),其大致范围是以太原为中心、100公里为半径的圆形区域,面积34389平方公里,太原都市区占其中的19%;2015年常住人口 1204万人,太原都市区占其中的41%;地区生产总值4906亿元,太原都市区占其中的56%。可以看出,太原都市区的面积、人口、经济在太原经济圈中所占比例逐级递增,呈现出明显的集聚效应,是太原经济圈的增长极。

  根据太原经济圈内 32个县 (市、区)的地理区位、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相似度,我们可在太原经济圈中重点划出五个组团,即祁太平组团(包括祁县、太谷县、平遥县)、忻定原组团(包括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市)、离柳中组团 (包括离石区、柳林县、中阳县)、介孝汾组团(包括介休市、孝义市、汾阳市)、阳泉组团(包括阳泉城区、郊区、矿区、平定县、盂县)。按照以上区划范围,“一核”+“五组团”共计包括26个县(市、区),占太原经济圈32个县(市、区)经济总量的92%。

  产业带是带状的链条产业集中区域,是相关或相同产业的,地理、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和城镇群是构成产业带的五个基本要素,其中,地理是产业带形成的自然因素,资源禀赋是产业带存在的物质基础,基础设施是产业带发育的前提条件,产业体系是产业带发展的演进主体,大中城市及外围城镇群是产业带依托的增长内核和周边载体。在具备上述基本要素,通过相关要素的集中有效配置,形成紧密的经济技术联系和生产生活协作,从而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在太原经济圈的架构中,其内核与外延的互动关系主要通过五条产业带体现,具体表现为太原都市区向周边五个组团进行科技和延伸配套产业转移,周边五个组团作为太原都市区的延伸配套产业承接和生产生活资料供应,从而形成由太原都市区向太原经济圈沿五条轴线扩散的不同产业带。

  1、太原都市区+祁太平产业带:以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为主体。太原都市区是我省区域经济的中心城市和太原经济圈的增长极,这一定位决定了农业必然是太原需要向外疏解的产业之一,太原都市区500万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鲜活农产品也必然以外部调入为主。统计数据显示,太原市第一产业比重在11个市中最低,2016年仅为1.4%,且仍呈下降趋势。从周边来看,祁县、太谷、平遥是太原经济圈内农业基础较好的区域,2015年三县农业产值占到了太原经济圈农业总产值的23%,特别是位于太谷县的“山西农谷”已经上升为省级层面的重大战略,并且祁太平三县均位于晋中108廊带沿线区域,交通物流便利。因此,祁太平组团有基础,有条件建设成为面向太原都市区的鲜活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同时依托山西 “农谷”研发技术,逐步成为立足山西、面向全国的功能农业(食品)研发高地、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和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平台。

  此外,太原都市区人口密集、收入水平高,生产生活节奏快,居民节假日周边休闲旅游需求旺盛。祁太平组团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乔家大院、平遥古城等5景区,产业带及周边区域还有榆次常家庄园、榆社云竹湖、灵石王家大院、祁县乔家大院、介休绵山等,并且所在的晋中市还是我省唯一一个入选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的地级市。依托祁太平组团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现代农业产业,适宜重点开发建设面向太原都市区的各类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线,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养生旅游等,打造度假租赁模式、主题民宿、家庭农场、健康养生酒店等产业。

  2、太原都市区+忻定原产业带:以装备制造、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为主体。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太原都市区大力发展的主导产业,但这些产业的延伸配套产业较多,比如大型装备和新能源汽车都包括大量零部件,节能环保技术和太钢的钢铁产品也有向外转移的需求。金木水火土查询表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市组团装备制造业较为发达,特别是在煤机、电力、环保、风电、锻造等装备制造方面比较突出,定襄县是“中国法兰之乡”,忻府区已经布局了中科忻能年产 10亿 AH高性能镁基电池和华夏顺丰 50000套新能源汽车铝合金车身、底盘装配和底盘型材等项目。因此,忻定原组团适宜作为太原都市区的装备制造延伸配套产业,大力发展产品质量好、技术含量高的大锻件、轴类、齿轮、精密环件等高端锻造产品,推进新能源汽车配套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打造太原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延伸配套,同时也能就近消纳太钢的部分钢铁产能。

  该组团文化旅游资源也具有较好基础,忻州市国家级旅游景区景点54处,五台山全国闻名,同样适宜发展面向太原都市区的休闲旅游产业,而且奇村、顿村、大营温泉以及忻州丰富的小杂粮产业构成了发展面向太原都市区健康养老产业的竞争优势,适宜承接太原都市区日益庞大的健康养老需求。有数据表明,太原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63.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8%,已超过老龄化社会国际标准4.8%,是全省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而且老龄化速度还将进一步加快。

  3、太原都市区+离柳中产业带:以煤电、新能源、大数据为主体。吕梁离石区、柳林县、中阳县组团煤炭和电力资源丰富,其中我省备受全国关注的吕梁局域电网试点中的晋能大土河电厂就位于离石区,同时,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方面也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能够作为太原都市区的能源供应。另一方面,太原都市区、特别是太原转型综改示范区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电力电子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等方面的科技可以优先在离柳中组团,相关领域的延伸配套产业也可以优先在离柳中组团布局,作为太原都市区发展壮大相关产业的支撑。此外,太原都市区与离柳中组团在大数据产业方面也有建立联系的可行性,随着吕梁云计算中心的建成、大数据库的启用和离石区入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既可以为太原都市区提供数据和计算服务,又可以承接太原都市区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而且吕梁局域电网试点的成功推进可能会使该区域形成较大的电价成本优势,这是推动大数据产业、煤—电—铝产业链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4、太原都市区+介孝汾产业带:以煤电铝材、煤焦化等产业为主体。国发42号文件提出“支持山西省创建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和铝镁合金、碳纤维等新材料创新中心”和开展煤—电—铝—材一体化试点,推动铝工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和新材料是太原都市区重点发展产业,铝镁合金是制造业的重要原材料。介孝汾组团铝镁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近年来已经初步形成“煤—电—铝”和“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深加工”“白云石矿—原镁—镁深加工”“铜矿—电解铜—铜材深加工”等产业链条,信发集团孝义铝电综合循环项目集发电、供热、氧化铝、烧碱、聚氯乙烯、电解铝、铝深加工等产业于一体,吕梁局域电网试点中的晋能孝义电厂位于孝义市,兴县铝循环园区 50万吨轻合金项目也位于该组团周边。此外,孝义市、介休市还是我省四个千万吨级焦化产业,目前正在按照“稳焦上化、以化补焦、焦化并举、上下联产”总体思,加强技术创新,培育壮大焦化加工产业,建设新型焦化工生产。因此,该组团能够成为太原都市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所需的铝镁材料供应,以及太钢集团冶金工业的焦炭供应,同时,太原都市区相关技术研发也可在该区域。

  5、太原都市区+阳泉产业带:以煤化工、大数据、物流等产业为主体。太原都市区内有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等一批能力较强的煤化工技术研发机构,但是因为产业规划、资源和约束等方面,煤化工不是太原都市区重点发展的产业,近年来现有区内原有煤化工产业也已经大量向外转移。阳泉市煤化工产业具备较好基础,以煤炭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为依托,目前已经初步形成新型煤化工和特色精细化工两大产业体系。阳煤集团作为我省煤化工产业的领军企业,2010年太化集团由阳煤集团托管,目前阳煤集团旗下有阳煤化工、太化股份、山西三维三家从事煤化工产业的上市公司。太原都市区可以与阳泉组团在煤化工方面加强产学研合作,将阳泉组团作为先进煤化工技术的转移,对现有的阳泉煤化工产业进行技术、节能、环保,延伸产品链,推动阳泉组团由无烟煤生产向现代煤化工生产转变。

  此外,阳泉组团在大数据方面也有一定的产业基础,阳泉百度云计算中心在数据存储规模、计算能力和环保节能方面都处于亚洲一流水平,能够与太原都市区开展相关领域合作。同时,该组团还是五个组团中唯一直接连接省外、通向京津冀的出省口,是太原都市区与京津冀地区发展商贸物流的一条重要通道。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五条产业带的构建基于太原都市区与周边五个主要组团的产业关联。太原都市区与周边各县(市、区)都有各自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但这些主导产业并不一定构成区域之间的联系纽带。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太原都市区如何与周边地区形成“以核代圈、内外联动、双向互济”的关系,进而构成实质意义上的太原经济圈。太原都市区是太原经济圈的增长极,其经济活动必然会对周边区域产生影响,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太原都市区在资本、金融、人才等方面的集聚效应会导致周边地区缺少先进生产要素,而正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太原都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扩散效应会对周边地区产生一定的带动作用,增长极的选择性差异化发展战略也会给周边地区提供一些产业承接和配套机会。这个问题既是一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同时也需要实施合理有效的规划和引导。

  通过学习借鉴国内外经济圈发展,特别是部地区长株潭、武汉、成渝、西咸等经济圈发展的先进经验,针对太原经济圈目前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如何通过产业带建设实现太原经济圈构想提出如下配套。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编制规划。规划先行,按照实现一体化发展的目标要求,结合各地实际,进一步明确经济圈内各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

  二是加强区域合作,打破行政壁垒。树立整体发展、区域共赢的大局观念,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在经济圈的整体利益中寻求地方经济发展的最佳方式。突破行政区划的约束,加大对区域间协调发展的推动力度,遵循市场原则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

  三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以能源服务、金融服务、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为主导,以非煤产业为支柱,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打造高端化、绿色化、多元化的新型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各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

  四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加快太原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完善对外交通系统,争取在经济圈外围形成三小时交通圈。加速交通设施一体化建设,形成高速公、城际快速通道、城际铁和高速铁客运专线相互融通的交通网络。完善供水、供电、供气、通讯、金融、购物、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配套设施,增强城市现代综合服务功能。

  五是强化污染治理,改善生态。建立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明确地方共同治理的职责范围,统一监管、联合执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对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对节能环保、容量等指标进行统一分配、统一考核的基础上,生态受益区对周边生态服务区的生态建设加大投入,并对其损失给予制的补偿。

  本文由 325游戏(m.325games.com)整理发布

币安app官网下载 币安app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