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长春特刊丨建设大长春:新时代东北振兴的战略选择

※发布时间:2018-7-30 0:57:07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长春篇章,是追逐“中国梦”征程中实现“长春梦”的战略构想。

  今年9月,第十一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在长春举办。中国—东北亚博览会是世界上唯一由东北亚六国共同参与并面向全球的国际性综合博览会,数据显示,前十届博览会成交额超80亿美元。可以说,已连续举办11届的东北亚博览会正在成为长春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一个注脚。

  2017年11月底,在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上,省委常委、委王君正再次明确表示,长春要努力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王君正说,“这是第十三次党代会立足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的战略决策。”

  2009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先导区》。长吉图开发先导区以珲春为窗口、延吉为前沿、长春和为直接腹地。作为最核地,对推进“长吉图”建设起着支托作用、主力军作用。为发挥好长春作为核心城市的拉动作用,委、市系统整合了东北部分散进行开发的高新北区、经开北区、九台开发区、米沙子工业集中区、二道开发区、宽城开发区、合隆开发区七个开发区的资源,建设沿国家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确定的哈大一级轴线发展的长东北开发先导区(长东北),使之成为长春主动融入长吉图合作区的前沿阵地。

  长东北的建设,进一步打造了对外的平台和载体,承接国际国内的产业转移,提升产业层次,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为长春在新一轮东北地区发展中提供了新的契机。与此同时,长东北进一步拓展了长春的城市发展空间,使长春的带动能力、辐射能力明显增强,也使长春成为带动东北地区产业持续升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2016年2月,国务院批复的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式提出,长春要建设成为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与此同时,国家级新区——长春新区获批。

  至此,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长春未来的发展方向。用王君正的话说,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长春篇章,是追逐“中国梦”征程中实现“长春梦”的战略构想。

  2016年年底,长春提出构建长春都市圈。构建长春都市圈就是延伸长春对外辐射半径,促进长吉、长平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环长春1小时经济圈;加大与环渤海、京津冀城市群的对接力度,探索建立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机制,增强跨区域资源和要素整合能力,着力打造区域带动力和辐射力全面升级的大都市经济圈。

  围绕都市圈建设,长春按照“多心多组团”的规划,优化“1+2+3+N”整体空间布局,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初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梯次推进、各板块协调互动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

  立足长春“1小时经济圈”以及哈长城市群、中部城市群建设,加大中等城市培育建设力度,推动榆树、、农安按照哈长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定位发展。结合卫星镇建设,积极推动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向重点镇延伸,带动形成一批县域经济副中心。同时,推进道、公交、污水处理、供热、棚户区等向特色城镇延伸,支持培育一批工业主导型、商贸流通主导型、农业主导型、生态主导型的特色城镇。

  长春都市圈(大长春)的建设,契合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认为,从以城市群为主体来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来看,除了农业人口市民化制度、户籍制度和相关的土地制度、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外,都市圈建设的关键是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

  对于长春都市圈(大长春)亦是如此。因此,在未来大长春建设的过程中,都市圈内的功能划分、分工协作成为发展的关键。

  归纳来说,主体功能区制度有利于调整产业布局,有利于建立完善的财政和投资政策,有利于建立完善的土地和人口管理政策,有利于建立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新机制。

  目前,长春形成开发区、城区、县域“三大板块”态势。提出,三大板块要按照各自战略定位,立足各地区位条件、发挥各方比较优势,全力打造深度融合发展的经济格局。

  开发区要立足打造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排头兵”,加快向创新转型、向集约集聚转型、向以特色园区为载体的新型工业化转型,使开发区经济增长速度持续领跑全市,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持续提升,特别是长春新区要力争在国家级新区中后来居上。

  城区要立足打造内涵发展“火车头”,切实发挥区位经济、多元经济、集约经济的比较优势,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着力完善服务功能,积极打造城市品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区。

  县域经济要激发活力,主动和国内发达地区对标,产城融合、差异发展,因地制宜培育主导产业、富民项目和特色经济,高标准抓好县城建设管理,加快转变“二元”结构,努力建设中等城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也认为,从区域关系来看,空间优化表现为区域分工的深化。分工不断深化,使得区域比较优势得以发挥,要素效率不断提升,与之相伴随的是区域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和参与国内外分工的程度不断提高,寻找新的区域增长动能就是发掘区域空间优化的潜力。

  区域发展涉及不同领域、不同方面、不同空间范围。统筹协调好区域各领域各方面的发展,既有助于保障区域发展的持续稳定,也有助于增强区域发展的活力。五大发展就包括了协调发展的要求,各地都应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针对具体的结构矛盾和问题,来思考研究、贯彻落实协调发展的要求。东北三省作为对我国发展作出长期贡献的老工业,近年来区域转型发展面临较大挑战,也存在一些发展协调性不够的问题。要克服当前困难,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就要准确分析当前的突出问题,以协调发展来更好地统筹发展。具体来说,当前应重点关注并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中心城市与区域内其他城市发展的关系。区域中心城市经济集聚度较高,是东北三省的一个共同特征。比如2015年,经济总量占省地区生产总值的39.3%,而与省发展水平(人均P)相近的湖北、陕西、湖南三省的省会城市经济比重分别为36.9%、32.2%、29.4%。动态来看,“十二五”以来,在全省经济增速有所下降的同时,的经济首位度反而在不断上升,这说明相比较于中小城市,中心城市发展的韧性更强。但另一方面,“十二五”以来,占全省人口比重却没有上升(2015年为27.4%),这意味着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内其他城市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而发展城市群的重点,就是要发挥好中心城市吸纳人口和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处理好区域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创新是新时代区域发展的第一动力。与国内其他区域横向比较,东北三省的高学历人才、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的配置并不弱。2015年,省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就业人员比例为21.5%,在各省中排第13位,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此外,一汽、长客等企业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培养,都建立起了一批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但是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创新资源与本地产业发展不能很好地形成合力,一些创新没有在本地区实现落地,一部分技术人才外流到其他地区就业创业。未来要实现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变革,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激发创新资源活力,使区域创新与本地产业发展更好地协调起来。

  三是处理好效益提升与结构调整的关系。一些观点认为,近年来东北经济增长出现问题跟产业结构有很大关系,这种观点是较为片面的。实际上,东北一些区域的产业结构并不差。比如省工业产值比重较高的是交通运输装备、医药、农副食品加工等,都是全国近年来产值增长和利润增长较好的工业行业。相对于结构问题来说,东北工业企业的效益问题更为突出。比如省的汽车、医药等行业的产值利润增长和企业效益都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造成企业效益不高的主要是体制机制因素,但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所有制问题。因为从2004年以来,东北三省的国有经济比重在快速下降。如果横向比较,到2015年,省和工业部门的国有经济比重在全国已经处于中游偏低水平。因此,当前推进体制机制不是简单地去调整所有制结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真正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如果企业治理和管理提升了,国有企业同样可以实现很好的效益,也能够与民营企业实现共赢发展。

  四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市场、营商不佳是东北地区受到诟病较多的一个问题,比如报道过的“JQK”现象。但是诟病本身并不能解决问题,更应该思考的是,如果可以“养鸡取蛋”,为什么还要“杀鸡取卵”呢?事实上,“杀鸡取卵”不是因为短视或者非,而是因为存在眼下的不得已而为之。东北三省作为老工业,自上世纪80年代城镇化水平长期大幅领先全国。比如,省在1984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就达到了55%,而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到2011年才过半。但在之后,全国工业重心向东南沿海聚集转移,东北地区的城镇化缺乏产业支撑,供养城镇人口给地方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地方有限的财力大量用于城镇人口相关的各类社会支出和保障覆盖,而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等培育长期发展能力的相关领域则捉襟见肘,从而使地方财政陷入“越难越扣,越扣越难”的恶性循环当中。未来东北要走出经济发展困境,我和小保姆必须要先走出社会发展的困境,这既需要地方的谋划和努力,也需要中央给予一定的支持。

  本文由 325游戏(m.325games.com)整理发布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
币安app官网下载 币安app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