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与河南长垣都公有制经济发展很快的地方。这两个市、县的非公经济发展为什么这么快?笔者认为,除了政策、体制等条件外,历史文化因素即外出务工经商传统造就出了一大批市场弄潮儿是一个深层次的、起基本作用的因素。
比较温州与长垣,你会发现它们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一是新中国成立后,两地都很少有国家投资。温州地处东南沿海前沿,鉴于五、六十年代的国内外,国家几乎对那里
没有什么大的投资;长垣作为一个县,又地处黄河的“豆腐腰”区段,历史上十年九淹,自然灾害频繁,上级也没有在那里建厂布点,工业投资几乎为零。二是两地农民过去都比较贫穷。温州是人多地少,人均仅有几分地,农民仅靠土地难以糊口;长垣虽然人均土地不算太少,但由于是防汛重点县,农业一年只能保一季收成,而且产量低。
三是与上述两条相联系,两地人为谋生,都有外出务工经商的传统习惯。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温州农村就形成了10万农民的购销大军,从事原材料采购和产品推销工作,现在据说有160万人闯荡在全国各地,有50万人在海外创业,被称之为“中国的”;长垣人也有很多背井离乡走四方,到外地做生意、学手艺、搞建筑防腐闯天下,目前,全县在外的专业推销员队伍有8万人。源远流长的商业和商业文化积淀在老百姓的血液中,像基因一样代代相传,成为支撑两地经济发展的支柱。正是长期形成的重商重利的传统,使得温州人、长垣人“有了土壤就发芽、给点阳光就灿烂”。
有人说,长垣这样地下无矿的地方是“零资源”。其实,搞市场经济,敢闯市场、善闯市场的人才是最大最宝贵的资源。温州、长垣两地在长期的市场风浪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数以万计的购销大军对当地非公经济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两地国有企业少,他们较少受计划经济等靠要思想的,更容易接受市场观念;由于靠当地单一的农业经济难以糊口,他们穷则思变,把眼睛盯向,具有开拓的胸怀和敢于尝试敢于冒险的品格。他们那种为赚钱情愿“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费尽千言万语、吃遍千辛万苦”的观念及务实敬业、吃苦耐劳、自主、锐意进取的奋斗,那种见多识广、头脑灵活、善于捕捉信息把握商机、能把不利变有利把逆境化顺境的强烈市场意识,正是发展市场经济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反观一些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较大的地方及一些过去看起来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民衣食无忧、温饱不愁的地方,那里所缺少的正是一种敢闯市场善闯市场的,缺少一支市场弄潮儿队伍。这就是一些地方非公经济发展不快的深层次原因。
由此可见,促进非公经济发展,不仅要在深化、放宽政策上下功夫,还应在培育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广泛群众基础的市场经济观念上花力气。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