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当下中国有哪些反智主义的现象?

※发布时间:2015-8-24 15:30:04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修改具体的社会现象、案例有哪些?修改举报13 条评论 分享 邀请回答修改收起发光电鳗、kupa kuma、李芩斈 等人赞同总结一下,生活中常见的反智主义现象,大概有 6 类:【1】把小概率事件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北大毕业卖猪肉博士毕业给初中辍学者打工【2】我不懂,所以别人说啥我都信,万一是真的呢孕妇不能用 Wi-Fi碘盐/掌能防辐射【3】凡是自己不会的就是没用的数学滚出高考 / 买菜需要微积分?我又不出国,学什么英语?【4】权威愚且坏,民间出奇才这是为了不让我们知道 而想出来的!科学家花了 年解决的问题,竟早已被他看穿!【5】非黑即白走极端X,一律死刑!如果全世界所有人都 X,那还了得!【6】各种民族情绪来代替思考不转不是中国人!/ 人都是!美国人的结论会错?你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2楼 胖子邓,叫胖子邓就以为我是胖子啊ヽ(#`Д) 匿名用户、李卯、Delacro 等人赞同我所见的反智,无非是这样三类:1.对未知的恐惧,和因这种恐惧而生的对虚假权威的 2.对的,和因这种而生的对不劳而获的渴望3.对撕逼的热衷,和因这种热衷而生的对基本逻辑的对未知的恐惧,和因这种恐惧而生的对虚假权威的各种神奇的食物/养生须知:经典的李白梗:不转死全家/不是中国人系列:还有马云系列:对的,和因这种而生的对不劳而获的渴望各种无用论:绑上马云的读书无用论:对撕逼的热衷,和因这种热衷而生的对基本逻辑的

  3楼 蔡江舟raist,号:为你写一个故事(astory4u) 吴易、萝卜、云上观海 等人赞同语气偏激是因为写的当时心情不好,还请见谅:你不相育,有意无意提到比尔盖茨大学没毕业,爱因斯坦成绩很差。你觉得你成绩差只是因为不努力,而你不努力只是因为努力没有意义。你张口闭口高分低能,你奋力拼搏,也有一片天地,你听说硕士博士也找不到工作,于是你认定读书无用,不如自己未来创业,年薪百万。你觉得人文学科没有什么好学的,学者耗费数百年研究出来的“是好的”和你奶奶口中的“少数服从多数”没什么区别。你觉得自然学科也没什么好学的。你常常思考理科教育的意义。最后发现数学知道个加减乘除不就行了,物理有什么好学的。三角函数,复数,微积分统统没有意义。“这些反正以后买菜也用不到。”你宁可在学校学买菜。你知道成功的一万种方法,你知道马云说的每一句话。你知道成功和读书没有关系,读书那是穷人思维。你把智商不如情商重要挂在嘴边。虽然你自己也不知道情商究竟是什么。屠格涅夫,民粹主义,分析法。你听到专有名词就烦。你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用最直白的白话说清楚。谈起就是国家论,说起经济就是罗斯柴尔德。你解构专家,认为所有的专家不过是一群骗吃骗喝的低能儿。你听流行音乐,听QQ音乐给你推荐的欧美巨星,哼起歌来摇头晃脑,问起来只知道一句Baby。一问周围人都喜欢,觉得自己品味果然不错。你不相信文艺品味,也不相信有人真的喜欢那些你听都没听过的乐队。你也去音乐节,晚上,万青在唱那个人。你周围人在讨论万青今天萨克斯走音了,你听着觉得挺好听的,插不进话,于是默默在心里骂了句:“装逼”。你觉得那些从名字开始就看不懂的电影都是装逼犯看的,你最爱的电影是泰囧,你也爱看小时代。看完致青春回来哭的稀里哗啦的。吃饱饭刷微博时,看到有人引经据典,论证小时代为什么从工业制作到剧情都很烂。你很生气,在底下大声留言说这样的电影才有市场,用着自己新学的词——“接地气儿”。你是男人,你看,胸大的,腿长的,腿白的脸上有好多妆的向你抛媚眼的。你觉得女人的价值就只在这里,你还觉得天底下所有男人内心最深处都和你想的一样。你觉得天底下所有女人都对你有意思,只是她们矜持,只要你出马,她们通通被人斩落马下。你刷贴吧,看到有人嫌弃漂亮姑娘不知道王安石是谁,在底下回了句“管那么多干嘛,给艹十分”。然后你上知乎,看到这里的人居然不在乎老婆不是。于是地留下这么一行字:“每个男人都有情节,你们真的不在意?别装逼了!”你是女人,你每天说着女子无才便是德。你相信女人干得好不如嫁的好。你生活清闲,却显得忙得像个,你每天要刷6个小时微博,看8个小时星座。你知道所有男人的小,你知道所有吊住男人的方法。你知道调情,主动,欲擒故纵。你知道小碎花裙子加美颜相机。你也想高跟红酒大长腿,但你没有。你听到稍微长一点的书名就发憷,看着稍微难一点的数学就犯困。约会的男人说到海鸣威,快睡着的你一下惊醒:“这我知道。那个唱歌的,可帅了。”看到男人不满地皱了眉头,你撇撇嘴,差点没脱口而出:“直男癌”。你心里有一根特别的准绳,专门用来评判他人。夫妻离婚,一定是有人在外偷人。官员升职,一定是花钱贿赂了上级。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突然当了女主角。“你看她双腿分得多开”你洋洋得意地对别人分析道。你嘲笑理想,你强调现实。你看到“生活需要诗和远方”,然后再奋力自嘲。告诉所有人:“认真你就输了。”你,认为拐卖儿童应该判死刑有什么错。你医生,觉得所有医生都是收红包的。宁可用“我有一个朋友体”来支持中医。你转基因,看不懂科学家的研究,嘴里说着“你们肯定是骗我的”,你看着某个研究转基因的网友你们这类人。苦口婆心地劝他:“你不要一副我们都是醉的你是醒的的态度。我周围比你有才的人有很多,他们都很谦虚不说话。”他问你:“谦虚有什么用?”你哑口无言怒火,:“。”谦虚是你一贯的武器,不谦虚是你扣给每一个闪闪发光的人头上的帽子,你觉得你就是主流,装逼是你贴给每一个和你不同的人身上的标签。你就是真理,你就是。而老百姓是不会错的——你对每一个你说。每一个你都大声回应着。“我们是不会错的”这已经是一场战争。你们知道你们就是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你们最坚固的战车。你们横冲直撞,目中无人。你们是市场,是时代的宠儿,是客户,是不可的滚滚。谁为你们说话,就奉他为王,谁胆敢,就轰轰烈烈趟过去,告诉他,这是市场的力量。告诉他,这就是不接地气的。这是个装逼一词的年代,这是个所有人都在大谈特谈接地气的年代,这是个除了钱什么都不重要,除了营销什么都没有的年代。世界由你们组成,整个世界都在研究着你们的习惯。这个世界不再需要英雄,这个世界只需要狂欢。栀子花开的电影,汪峰的新闻,南都的社会化报道,汽车人总动员的动画,伟大的安妮的漫画,《大头儿子》的游戏。一切的身上都有你们的影子。你们把磨成利刃,捅入它的心脏,然后生生地把世界削成了你们想要的样子。我知道,在这个时代,你们会过得很好。点赞很多,谢谢。观点有些地方有点偏激,关于中医。单纯针对“把个例当神奇”的那类“我认识一个老中医,治癌症一治一个准”的那类人。据说现在中医也有用科学方法量化分析的,我不了解,若有误伤,我说声抱歉。并欢迎找我私信交流本着尽量科普的原则吧,无论是我被你科普了还是你被我科普了都是件好事。以及,我的点不在没有知识,而在恶意揣测。比如说泰囧,重点并不在泰囧,而在后面表示不爱看泰囧的人都在装逼。事实上我一开始放的是复仇者联盟,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只不过底下很多人表示不妥才改的。重点在后面说看别的电影的都是装逼,说只有很多人都看的电影才是好电影,否认审美只承认市场。希望说秀优越的你们能理解。问我能不能转载的朋友,可以转载。标注来自这个微信号为你写一个故事(astory4u)就行顺道求个关注。

  4楼 527号小怪兽,微信号:sylvia_527收起这是个名字、清风小灰、梁爽 等人赞同翻了一圈答案,发现没有人说到这个:对传统观念盲目地信从,听不进先锋的观点和的反对。具体来说就是,你们有些人啊,读了一大堆书,学了那一套,要,要,什么女权主义主义,有个卵用,老祖传下来的道理都全给忘光了。你说老祖的道理是错的?从小说到大的道理怎么可能会错嘛。你问他六礼六艺分别是什么,他说你没事装什么逼。你说,我和伴侣不想生小孩,现在社会应该尊重个人选择,人类也不会因为我们不生孩子而。他说,古话说得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不生孩子就是不孝。你说,这是我热爱珍藏的手办,不要随便送给邻居家的熊孩子。他说,不是从小教你孔融让梨的故事?好的东西要学会与人分享。你说,我从小被父母,好不容易现在经济了,再也不想和他们有任何纠葛。他说,二十四孝里王祥卧冰求鲤呢,后母对他那么坏,人家照样以德报怨大冬天用体温化冰给后母抓鱼吃。你说,我老公家暴,我要离婚,女人不是男人的附属品。他说,夫为妇纲,家和万事兴,做妻子的能忍就忍一点。中国传统文化那么精深,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里还有一个智呢。偏偏这些人好的没学来,记住的全是那些。对于传统观念和固有观点,他们毫不质疑;而对于先锋性的社会学观点,他们不屑一顾。

  5楼言不可弥,定效犬马之劳 收起李卯、黄撸、萝卜 等人赞同“数学学到初中就够了,你买菜用得着微积分?”“英语学到字母就够了,你买菜用得着现在进行时?”“语文学到鲁迅就够了,你买菜用得着文言文?”“历史学到朝代就够了,你买菜用得着商鞅变法?”“地理学到中国地图就够了,你买菜用得着洋流图?”“一定要学好,以后考公务员这个最关键。”这帮人活着就为了买菜。 万方中,不一样的号 方独:wansng moooo、张卫东、Joey W 等人赞同中国反智最大的根源在于“读书无用论”。“读书没什么卵用”,这是最直接的一种。与之相比,更多的是一种温和的“读书无用论”:“我觉得经验比读书更重要。(所以不读书)”、“你读的是书,我是在社会里读书,一样的。”、“我觉得读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很难用在实际生活中(所以读书没什么卵用)”我们以上答案里,阐述的很多问题,都是表面现象,问题的本质在于:过度的依赖于经验,而不是思维方式。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来自于两方面:书籍,以及经验。当他没有从书籍里获取思维时,那么,他剩下的,就只有那点儿经验了。经验人人都有,这并没有什么稀奇。一个人,只要你活着,就有经历,有经历,就有经验。当一个人过度地依赖于经验,那么当他作出决断时,经验、感觉、直觉混淆在一起,以致于分不清哪些是经验、哪些是感觉、哪些是直觉、而哪些才是思维,正确与错误更加分不清楚了。这时,感官的刺激代替了大脑,直觉代替了思维,后续将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我在后面将慢慢谈。1现象我因为身在制造业的关系,所以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有官员、有制造业老板们,有工厂员工、也有办公室的小白领。他们的收入不算高,一个月从3000到7000不等,但这个水平在中国,也算不上低。老板更不用说,从2000年中国WTO以来,外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身家没过千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做过外贸。在这里,上到老板,下到员工,外到客人,内到熟人,你时刻都能体会到一股子反智的倾向。有时候聊着聊着,就来一句:“哎,读书也不是那么有用的,你看你。”然后就没说下去了,意思是“你读这么多书,还不是最后跟老板打工?”有的同事要炒股,我推荐他看几本书,尔后又原封不动的还给我。比起这些,他们更喜欢看新闻,看市面上兜售的“某女这轮牛市爆赚600万”劲爆新闻,讨论K线形态,寻找内幕消息。还有的想创业、开工厂(现在制造业极具下滑居然想开厂),却没有人想静下心来,充充电、看几本书、学点什么,他们给我的回答常常是:“我觉得看书没那么重要,看了要用得上才行啊!我现在缺乏的是经验,真的,我很需要。你像我师傅,一个斗大的字都不会,照样的走南闯北,但他就是很有经验……”在这里,人们喜欢对财富高谈阔论,对往事唏嘘感叹,对小道消息趋之若鹜,对名事件侃侃而谈。但是从来没有人,想知道这些事件背后的理论和起因,更没有人会静下心来,拿本书慢慢研究。2缘由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发生了山崩地裂式的变化,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里面,诞生了无数的机会,产生了无数的富翁。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富的,就这样富起来了。人在财富面前,容易极度的膨胀,过度地强调自己的能力,而忽略了客观因素的作用。我们的这个社会常现实的,经常会由结果来推导成因。当一个人成功的时候,你总感觉,他说什么都是对的。因此,这些现象给了人这样的错觉:读书有个卵用,能赚到钱、有能力才是真的。相信这样的情况你们也经常遇到,你看着看着书,突然走过来一个人,拍拍你的肩膀,对你说:“哎,别读书了,还不如出来社会混几年,学的东西比你在书本上的多多了。你看某某某,从来不读书,还不是照样发大财,这个社会看的是能力。”至于能力是什么?天知道。有的人认为是人脉,有的人理解为“资源”,还有的人理解为。然而在我看来,这些解读,根本就没有指向问题的本质所在——过去的几十年,所有的、不靠脑力、技术含量吃饭的暴富都是有前提的:因为信息的不对称。什么叫信息不对称?我举个例子你就知道:在中国的股市传奇里,你永远逃不过“杨百万”这个字。作为在中国股市里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无论你怎样评价他——投机倒把也好,屎运也罢,杨百万这个名字,已经被写入了中国股票的历史,成为了一个传奇。这个人是怎样完成他的原始积累的呢?有一天他偶尔看,发现一个现象:两个地方的国库券价格是不一样的。这样,他就从价格低的地方买入国库券,然后拿着蛇皮袋装上,坐着火车去往另一个收购价较高的地方。他一年来回好多次,直到有一天,国库券不再存在价差,他完成了第一笔原始积累——人生中的第一个一百万,那一年是1989年。这笔钱,对于一个工厂的工人来说,毫无疑问是个天文数字——而他的这一切,不是因为读什么卵书,而是因为他某天某时某个地点,看到了一张神奇的,而恰恰别人没注意到。再举个例子:2000年,中国入WTO的时候,外贸很好做,钱好像是捡来的。因为那时候开工厂的很少,竞争不完全,因此,外国人来中国,没什么议价的条件——当然,他也不需要议价,那时候的商品,对于手持美金的他们来说,简直太便宜了。100块钱一对的真皮鞋,赚个50块钱都是常有的事——对于中国人来说,50块钱很多了,那时候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工资才一两千块。而对于外国人来说,这鞋子太便宜了,真皮的,才100块人民币一双。竞争不完全,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信息不流通。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做外贸赚钱,人们只有靠口口相传。口口相传的速度很慢,虚实也莫辨。因此,制造业的老板们才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原始资本积累。这些需要读书吗?不需要。在信息闭塞的年代里,你不需要技术、不需要知识储备、甚至不需要资金。我记得我刚出生的时候,父亲做生意赚了不少的钱,原因很简单:那时候刚开始,士农工商,商排在最末,大家都觉得做生意是一件很的事情,而我的父亲胆子大,敢拉下脸来推着板车出去叫买卖,就这样做起来了。是的,你只需要胆子足够大,抓住了一个机遇,就有可能富起来。“人生关键要学会抓住机遇,有时候抓住一两个,足以影响你一辈子。”这不是我们很多前辈跟我们说的话吗?(有些为了他的这种机会主义,甚至还搬出贝多芬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至于这个机会是从天上掉下来,还是从你朋友的口中得来,那就只有天知道了。或许你等了一辈子,也等不到这样的机遇。因此,总有这样的错觉:“好事总是发生在别人身上,倒霉蛋只有我一个。”然而,现在情况变了,原因很简单:有了互联网。当互联网诞生了以后,信息就开始变得全流通。比如你以前买东西,有很多东西你需要,但却买不到——比如,机械键盘,我现在仍然发现,即便在广州这种大城市,卖机械键盘的店铺依旧凤毛麟角。你好不容易找到有一家卖,人家看你满怀欣喜的样子,第一个意识就是宰一下你。现在有了淘宝,人家要宰你就难了。你上网一搜,价格清清楚楚,网上因为价格太透明,价格也都差不多。当信息完全流通以后,机会主义就相对而已很少了——你买国库券,上网就能买了,价格透明,不存在价差,再也没有套利的空间。做外贸,上个EBAY一搜,价格一目了然。你过去有,能作威作福,现在我拿个手机把你摄像上网,你就有的。所以,现在我们感觉钱越来越难赚就是这点——你凭着机遇来获利的几率越来越小,信息充分流通,你能做的,别人在你的网店买个样品回来,三下五除二就复制了过来。最后跟你做一样产品的人越来越多,价格越拉越低,直到没有利润为止。在信息闭塞的里,你不读书能靠着机会一夜暴富。在信息充分流动的里,没有了这些暴富机会,你能靠什么?靠的是真本事,若有什么机遇,也是对未来趋势的精确判断。我不知道读书能在这场产业升级中能起到什么作用,我只知道,不读书,没有知识,光靠经验、人脉、关系、钱、倒腾,在这场产业升级里将会很容易被淘汰。3总结书籍的好处在于,困囿于现实,你身边是不可能结识像书里那么多优秀的人的,因为有些写书的已经死了,唯有思想流传了下来。然而,书籍给了你一条接近他们的途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是片面的、成点状的,你可能会因为一两次经历而顿悟出一两个弥足珍贵的道理,但很快,像以前很多次一样,激动了一两天,你马上就忘却了,以前该怎样还是怎样。原因在于,他们只是你脑海中零散的存在,并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支撑着你,形成你的。而书籍给你的是系统的知识归类和梳理,他将所有的点连成一个面,进行系统的归纳。书籍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梳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而这些,并不是经验所能代替的。不仅如此,书籍还能带给人经验的补充——一个人不可能经历多重的人生。然而书籍可以,你看历史、看人物传记,能看到多彩多样的人生,从而总结出一般的规律。不读书所产生最大的问题就是:盲目地经验主义,觉得经验能至高无上:你想想看,有什么比我亲身经历更弥足珍贵吗?只有我亲身经历的,才是适合我的,书本上的东西都是死的,而我的经验是活的。像以下这位就是这样:他这句话本身其实就是个逻辑错误,将经验和理论分割开来,进行极端的假设。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经验的人是没有的,你只要活着,你就会有经历,有经历,你就会有经验。所以,只读书没有经验的人是没有的,但是,只有经验不读书的人确实是有的,还不少。这还是一个写作者的群,一个写手,居然推崇读书无用论,不知道他是怎么写出东西来的。缺乏阅读,还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1.阅读能力的低下,这是我们很多人的朋友圈(图片截自于网络):这些人把鸡汤当作是人类思想的精华,你还不能提醒他,怕他生气。2.讲话情绪占主导,没有任何逻辑。3.凡是凭感觉、直觉,而不相信科学。比如我们的王林大师,就是这样火起来的。前阵子我还了解到,现在有些所谓的能量大师还真是有人信,当别人跟我描述这些人群的神奇时,真是栩栩如生。还比如我们很多所不疑的星座学、算八字,有时间我专门写文来写写。4.一个不爱学习的人,通常不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他们是怎么样就怎么样,他们以为是命,其实很多东西都是自己所导致的。如果多读读书,别的不说,这个社会将少掉多少不必要的争执和吵闹。就我个人而言,我出生的家庭并不是很好。我的父母跟很多父母一样,从一个贫瘠年代走过来,他们口味很大,但是能力有限。他们跟我们很多人一样,教的都是一些江湖套。(比如,我的父亲经常跟我说:“你学习要讲方法啊。”至于什么方法,要怎样读,他从来没教过我。他以为,将这句话重复一万遍,我学习就能讲方法了。再来点压力、惩机制,就称之为教育。)我的性格、我的思维、我的习惯,很多都是从书中得益,在后天慢慢矫正,天生并不具备。从大数据来看,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别提的64本了,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无论调查的数据准确与否,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一个结论:发达国家的阅读率,远高于我国阅读率是不容的事实。一个国家的发达与否,和全民阅读率密切相关。我在同学的时候,从来没有谁跟我谈过电影、音乐、书籍,从来就是“买房了吗”、“买车了吗”、“小孩子多大了”三件套,讨论完这些问题,差不多也可以散了。这还是本科,受过国家高等教育的人群。其他的人群阅读率更是不堪目睹。我们现在根本就不是读书有没有用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读书的问题。很多把持着“读书无用论”的人,都是本身不读书的,或者读了书压根就没读懂的。你不怎么读书,大谈特谈“读书有没有用”,这本身就是个很好笑的事情。事实上,很多人压根就不知道,自己不是不读书,他们其实在以另一种形式读书。比如某老板,花了几千块钱,听完一场“成功人士的”,满怀欣喜地跑过来跟我说:“喂,你知道吗?昨晚我听了那个老师的,真的收获颇丰。他的观点有很多新颖的地方,比如他说,我们这个世界,有很多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高尔夫从0开始学起。他的朋友告诉这位老师,虽然他是个新手,但是他只要挥杆1000次,他就是个熟手,他挥杆1万次,他就是大师……”她还没讲完,我就听就明白了,这位成者讲的“我的朋友的故事”,其实就是版的一万小时理论。这个理论的源头,来自于格拉德威尔的《异类》——其实他们并不是不爱读书,只是懒、浮躁、耐不住寂寞。比起一个人费力地一行一行地阅读,他们更喜欢跟一群人坐在听别人讲故事给自己听,哪怕是花上点钱。一个人懒,就通常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一系列的合理的解释,比如——“读书无用论”。所以,我觉得当这些人读了一些书以后,再过来讨论“读书究竟有没有用”这个话题会比较好。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