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厦大学派初现:“繁荣计划”推进人文社科研究现(12014年11月20日星期四人文经济

※发布时间:2014-11-20 10:53:03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厦大学派”初现

  今年9月12日,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首次将季度宏观经济模型的预测发布会开到了,在欧洲发出厦大声音;近日,2014年度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结果公布,厦大牵头的两个中心入选;明年年初,占地220平方米的公共政策实验室将在厦大公共事务学院投入使用……一个又一个新动向、新事物,让人们一次又一次关注厦大的人文社科研究。

  这些变化,来自一个计划。2012年12月15日,厦门大学召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会,发布《厦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1)》(以下简称“繁荣计划”)。根据该计划,从那时起,厦大将在原来基础上,每年新增1亿元经费用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力争到2021年建校百年时,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厦大学派”。

  从单兵作战到联合攻关

  在上述跻身国家队的两个“协同创新中心”中,一个是“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由厦大牵头,与复旦大学等共同建设,集合了从事研究的代表性学术机构、知名学者和实务部门的专家。中心执行主任、厦大研究院院长刘国深说:“我们着力把这个中心打造成最具权威性的研究思想库、人才库和信息库。”

  在厦大社科处处长陈武元看来,“联合攻关”正成为厦大人文社科研究的大趋势。他介绍,繁荣计划推出后,学校大力抓大平台建设,以整合校内或各学院内部的优势资源。

  在厦大,跨界合作越来越多。2013年11月,厦大“能源经济与能源政策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7月,公共服务质量研究中心、海洋法与中国东南海疆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3个正式列入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的建设行列。

  不一样的平台带来不一样的收获。2013年9月,41岁的研究院教授张羽作为首席专家主持的“海峡两岸历史文化教育中相互认知、表述、态度及影响研究”项目获当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张羽记得,当时的竞争对手在资历等方面胜出自己很多,但背后强大的学科和人才支撑让自己笑到了最后。

  从理论思辨到研究

  不少人这样认为,做文科科研,一张纸、一支笔、一张嘴足矣。但陈武元说,“繁荣计划”出一个强烈信号,即通过“加大对重点研究、实验室、研究中心、数据库和平台的支持”,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转变。“要从过去足不出户做科研转变为到田间地头做调查,从纯理论思辨转变为研究。”

  明年初建成的公共政策实验室,将由公共政策仿真平台、社会科学计算平台、案例分析中心三部分组成。届时,厦大公共事务学院的师生们可以在这个全国高校并不多见的实验室里进行政策的模拟、仿真等实验,身临其境地感受相关研究的应用效果。

  近年来,厦大经济学院一直积极推动研究方法和范式的转型,“繁荣计划”从硬件、资金、政策等多方面给予了更多保障。与现代经济学接轨的研究方法助推了研究质和量的飙升,以2013年为例,该院教师发表论文284篇,其中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等刊物上发表44篇,在国外知名刊物上发表12篇。

  从立足国内到对话国际

  近两年,厦大各个学院的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国际化战略和走出去计划”。经济学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面向全球发行的英文版《中国宏观经济展望》,是我国首份向世界发行的英文版中国宏观经

  城市发展的未来在于使用更多智慧—第十六届高交会突出智慧城市议题

  济报告。人文学院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与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合作建设“中国民间文献与地方史数据库”,是国际首创的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信息系统。国际关系学院专门制定了《关于资助教师和博士生赴东南亚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试行办法》,提供专项经费鼓励师生走出国门进行田野调查、课题合作。

  厦大研究院副院长邓利娟说,该院正在积极拓展与国外知名智库就问题保持对话和沟通,“还要把我们的研究翻译成外文,向国际社会宣传我们的观点”。目前,该院正在积极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前来开设“外国学者看两岸”系列课程,作为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内部共享课程。

  来自厦大社科处的一份资料显示,2013年,厦大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被SSCI收录的论文共60篇,相当于学校“十一五”期间被SSCI收录的论文总数;以院陈安教授的《中国的呐喊:陈安论国际经济法》为代表的5部专著,在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出版。

  (日报通讯员李静日报记者马跃华)来源网-《日报》)

延伸内容:
币安app官网下载 币安app官网下载